□本报记者 徐琳
金秋时节,衢州市衢江区的广袤田野上,稻穗泛黄,瓜果飘香。一辆辆免费的“周末直通车”开进家庭农场,带来一批批参加采摘游的市民;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俱特色,硕果累累,仅位于莲花镇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有玫瑰、草莓、葡萄等各类种植基地,“万元田”占园区总面积的85%以上,休闲采摘游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这些新变化,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9元,比上年增长20.52%。
是什么让衢江这个以粮食、生猪和柑橘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农业大区,在新常态下发掘出新的增长点,在绿水青山间掘出金山银山?最近,记者穿梭在衢江的乡间地头,与当地党政领导和农业经营主体交谈,耳闻目睹了发生在衢江大地上的变化,归纳出一句话,那就是换结构、换模式、换软件、换硬件、换脑子、换主体、换空间、促增收。这“七换”,换出衢江农业的新天地,让衢江的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换结构,换来一片新气象
在全旺畈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内,钢架大棚一栋连着一栋,一个个精品新品映入眼帘。高老庄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火龙果、油桃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李仁广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投入1000多万元,搭建了8万平方米的连栋钢架大棚,种上了红心火龙果、油桃、美国红提等优质水果。
然而,几年前的全旺镇还是以种植柑橘、养殖生猪为主,眼前这个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原本种的大多是柑橘。“要有新发展,就要走创新之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产业结构。”衢江区农业局局长汪泉水对这几年全区农业的转型深有感触,“以前农民想增收,只会多养猪,多种树(柑橘树),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把重点放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上。”
同样因调整了产业结构而改变面貌的,还有莲花镇。目前,莲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了六大产业区块,其中高效蔬菜示范区7288亩、对外农业示范区3403亩、精品柑橘示范区3600亩、优质粮食示范区10260亩,建成生猪移栏上山示范区7个,在沼气循环利用示范区内新建家用沼气池1485个,新增沼气池容积1.96万立方米,生猪养殖户沼气池覆盖率达到80%。
换模式,换出一批万元田
在大洲镇狮子山村的路口,有一大片围栏围着的稻田,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一只只甲鱼在稻秆下的水里休息。这片稻鳖共生的稻田,是“文艺妹”傅星如为父辈圆了亩产“百斤甲鱼、千斤粮、万元钱”梦想的地方。
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傅孔明家庭农场”,已正式移交到这位90后的姑娘手中,傅星如致力“稻鳖共生”、创出佳绩的故事,已在衢江区小有名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傅星如对“稻鳖共生”这一生态种养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查阅资料后发现,水稻生长可以吸收甲鱼的排泄物,甲鱼生长又抑制了水稻虫害和草害的发生,养殖的甲鱼和种植的水稻均能达到无公害标准。她与父亲一拍即合,开始试行“稻鳖共生”。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每年5月种水稻,10月收割,亩产700公斤左右,因为不施化肥、农药,农场生产的鳖田米每公斤能卖到10元,按稻谷出米率70%计算,每亩年产值近5000元;每亩田里放养300只甲鱼,两年后单只甲鱼重量可达0.75公斤,按每公斤15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1.6万多元。两项相加,每亩年产值超过2万元。
当然,“文艺妹”肯定不会忘记自己的特长。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她,打起了鳖壳的主意——在甲鱼壳上创作脸谱画。她画的脸谱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个创意曾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蔡奇的赞赏。
换软件,换来消费者信任
位于莲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里的红艳草莓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知名度日渐提高,合作社生产的草莓深受消费者青睐。缘何如此?只因两字:放心。花间飞舞的蜜蜂,以及诱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绿色防控等多项无公害种植技术,向消费者们展示着这里的草莓是安全和放心的。
衢江区委书记吴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百姓要的就是‘放心’两个字,让老百姓‘放心’,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从2011年提出放心农产品建设后,衢江区“产”“管”并举,加强源头治理,突出全程监管,创新产地环境生态、农资市场监管、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八大体系”,打造放心农产品。
在与红艳草莓专业合作社同处莲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陈建海家庭农场里,我们真切感受到“八大体系”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
这个农场的每栋大棚都配置了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智能型蔬菜育苗中心还配有加温系统和自走式喷淋系统。技术人员定期将农事操作记录录入电脑,形成电子生产档案,待蔬菜瓜果收获后,农场对上市农产品进行自检,检测合格后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内包含已检产品的播种、施肥、杀虫、采摘时间,以及种子来源、所施肥料生产厂家等信息。消费者在直销门店通过视频,不仅能看到农场的动态生产画面,还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产品的产地、生产者、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和检测情况进行溯源。
(下转第2版)图为衢江区高家镇六泉家庭农场员工正在采摘无花果。本报记者 叶敏 摄
(上接第1版)
换硬件,换来田园好风光
车子行驶在全旺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光所及,田面平整,机耕路硬化,排灌设施齐全,真正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灌得进、排得出,便通行、易操作”。
2014年,全旺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早稻平均亩产415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高35公斤。这个喜人的成绩得益于这几年衢江区加大了农业“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以前田块形状不规则,没有机耕路,没法实现机械化生产。”汪泉水说,“耕地靠牛、插秧收割靠人,费工费力不说,产量还不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一句空话。”
自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全旺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育秧工厂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全程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建成了集培训中心、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机维修中心、农资供应中心于一体的服务中心,整个园区农用机械设备齐全,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换脑子,换出全新产业链
走在杜泽镇的田野里,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茭白田绿意盎然。白鹤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翁有良告诉记者,杜泽镇的农民原来以生猪养殖为主,那时,养殖污水横流,空气中飘着臭味,“因为有了那片万亩茭白田,现在变得不一样了。”
近几年,根据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衢江开展了畜牧业污染的专项整治。生猪禁养、限养后,农民生活如何保障,增收渠道又在哪?
杜泽镇位于铜山源水库下游,水资源丰富,水质上佳,非常适合茭白生长,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茭白产业。“大棚茭白上市早、价格高,每亩茭白有万元左右的收入。”翁有良的话里满是喜悦。
俗话说:脑子越用越活。尝到了思路变化带来的甜头后,聪明的衢江人又打起了变废为宝的主意。目前,杜泽镇有茭白田近万亩,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茭白叶。“以前这些茭白叶都丢弃在路边,现在我们把它们作为制作菌棒的材料。”翁有良说。每一袋菌棒加入30%-40%的茭白叶,采完食用菌后,菌棒堆置3个月左右,经自然发酵杀死菌棒中残留的害虫和霉菌,便可制成有机肥料。
除了成为制作菌棒的材料,茭白叶还可以直接制成饲料。据汪泉水介绍,茭白叶经过粉碎、发酵后可制成青饲料,供湖羊和奶牛食用,“建东家庭农场办的饲料加工厂已于8月底投产,生产一吨青饲料的成本是200-300元,而售价是500元。”
换主体,换来鲜活新理念
从衢龙路拐进高家镇划船塘村的红日家庭农场,门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硕大的石牛雕像伫立一旁,往里则是一排古色古香的休息亭,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直通铁皮石斛基地。这些看上去都不像是一个农场的“配置”,农场主周卸才说,那是从台湾学来的。
为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培育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农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留住人才给出了优厚条件。同时,为了让优秀农场主“走出去”,把外面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引进来,从2013年起,衢江区将农业项目贴补资金的一部分用于优秀农场主“见世面、学本领”,除第一梯队的优秀农场主被送到台湾学习外,第二梯队也被送到省内兄弟县市学习,第三梯队则在市内互看互学。
周卸才的那些新潮想法都是去了一趟台湾之后产生的。在台湾,他和同去的农场主通过住农家、看农场、尝农品、交农友,深度了解了台湾家庭农场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产品认证、生产质量标准、农民组织方式和农业服务方式。
短短一两年间,这些农场主便把外面的先进经验“种”进自家田。徐六泉借鉴台湾模式,组建红艳草莓产销班,使莲花镇“荒田畈”变成了“3万元田”;蜜汁源家庭农场的俞建飞有感于台湾家庭农场协会的力量,组织衢江家庭农场“抱团”发展,牵头建立家庭农场产业协会,并将台湾生态农场精细管理、以质取胜、以特取胜的理念付诸行动;陈建海家庭农场则搞起创意农业,相继种出了“五角星”、“爱心”和“人参果”黄瓜。“奖几万块钱,不如送我们去学一次,这样能使我们的创业创新热情更高,思维能力更强,发展理念更超前。”农场主们感叹。
换空间,换出一片新天地
80后女海归饶胜男创办的淘果园家庭农场地处群山环抱的周家乡。农场里饲养的鸡和鸭每天这样生活着:早上棚门被准时打开后,它们就在猕猴桃和枇杷树下戏嬉,饿了就在树下觅食,渴了有山泉水喝,玩儿够了,傍晚再回到棚里休息。
2013年10月,饶胜男从俄罗斯回到衢江老家,在350亩荒山上种下猕猴桃和枇杷,她觉得树下的空地浪费了很可惜,便在树底下放养鸡鸭。这些鸡鸭所产的蛋特别吃香,供不应求。农场生产的“放心牌”土鸡蛋每箱50枚,价格卖到100元,乌鸡蛋卖到120元,一只2公斤左右的土鸡卖128元,一只1.5公斤左右的乌鸡卖168元。“一天能卖出1000多枚鸡蛋,销售额有两三千元。每个月能卖出200只至500只鸡,销售额有3万元至7万元。”饶胜男说。
猕猴桃和枇杷给鸡鸭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反过来,鸡鸭也给果树带来了好处:鸡鸭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鸡粪鸭粪又成为枇杷和猕猴桃的肥料。
淘果园家庭农场的枇杷和猕猴桃凭着“放心”的招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只要品质有保证,不愁卖不出好价格。”饶胜男说,今年的白枇杷通过采摘游等销售一空,2500公斤枇杷收入15万元;红心猕猴桃每公斤卖到60元。2014年,淘果园家庭农场利润超过100万元。
类似饶胜男这样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的,在衢江区还有不少,比如稻鳖共生、藕鱼共生、无花果树下养鸡等等,这些生产模式,将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使一亩地的产出提高了一倍甚至几倍。
衢江区“七换”带来的新变化,不仅折射出农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更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区域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