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周吉明:从“农牧渔循环”中淘出“金元宝”

  庆元县黄田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生态农庄,农庄内的养鸭场和养鸡场像一个有机肥生产厂——这里产生的鸭粪鸡粪经生物发酵处理后成为绿色肥料或泥鳅饲料,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泥鳅养殖基地和竹果园,泥鳅和竹果转化成叮当作响的“金银”后,反过来再支撑鸭、鸡场发展,循环生钱。
  山坡上,“叽叽叽”鸡啄虫子声声不断;山脚下,泥鳅养殖基地,一拔又一拔泥鳅游在一起争食;山谷中,11个香菇标准化生产大棚一字排开,掩映在满目葱翠之中……日前,笔者慕名前往位于黄田镇陈边村的百庆农庄一探究竟。
  51岁的“庄主”周吉明,高中毕业就外出经商,在杭州做啤酒总经销,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决定回家创新业。
  搞什么好呢?周吉明多方考察后发现,陈边村李山有一片海拔1200多米、依傍李山溪涧的废弃山田,面积达1000多亩,由于位置偏僻、土壤贫瘠,已荒废多年。周吉明决定在这里办养殖场和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消息一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都觉得他放弃好好的生意不做,去开荒种地、搞养殖不划算。
  但是,周吉明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2011年,他请来专家实地踏看,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养殖鸡鸭和栽培香菇,用鸡粪、鸭粪和废弃菌棒改良土壤,同时发展泥鳅、鱼及竹果业。当年冬天,周吉明就雇了十几名村民作帮手,进驻李山。从山顶把水引入山腰的蓄水池,让2000多只土鸡喝上水;没有路,他自己设计,亲自开着推土机,硬是把崎岖的山道修成了一条宽3.5米、长3.8公里的道路。同时,他把1000亩山田分成了几个板块——山脚16亩旱地上建起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亩低丘缓坡用来养鸡,溪涧用来养鸭,78亩废耕地用来发展高山泥鳅和筑塘养鱼,四周的600多亩山地开发成竹果园和饲料基地。
  搞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周吉明采用以副业养主业的路子。通过租赁集体的闲置房产,在村中心建起2150平方米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购置大型设备,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三种“套餐”供菇农选择:一是将原料交给基地装袋、灭菌,农户向基地交纳相应的服务费;二是购买基地全程工厂化服务;三是接种等管理由农户自己承担,部分环节的工厂化服务向基地“点单”。周吉明说,基地每年除供自己12万多袋香菇菌棒,还向本村及邻村村民供应12.8万多袋灰树花菌棒和1.6万多袋黑木耳菌棒。
  由于修路、建管理厂房、基地开发,加上山田租金、雇工工资,周吉明近年来累计投入380多万元。去年底,周吉明为农庄生产的农产品注册了“吉民”商标。今年1至8月,农庄仅鸭、土鸡就出栏3800多只,加上泥鳅和食用菌菌棒,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多元。
  废弃的山田(房产)成了“聚宝盆”,周吉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农牧渔循环模式。在生态农庄,笔者看到香菇标准化大棚内整齐排放着一袋袋“含苞待放”的香菇菌棒。周吉民说,12万袋废弃香菇菌棒可满足竹果园及农作物基肥的需要,实现了香菇棒废料的资源化利用,鸭、鸡的粪便代替饲料喂鱼,循环利用,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今年以来,农庄出产的高山鲤鱼在市场上广受青睐,出售价每公斤达62元,比其他鲤鱼每公斤高出10多元。
  经过5年的努力,周吉明不但建立起了自己的农庄,也成为周边农民了解需求信息、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的窗口。 姚德延 姚庆荣 吴佐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