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一亩试验田”引发“蝴蝶效应”

看庆元左溪镇“村官”的创业实践

  □本报记者 俞霙
“预计明年亩产可达6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一公斤40元计算,亩收益2.6万元。”“相比其它经济作物,种猕猴桃效益不错。”“大学生‘村官’确实不一样,有知识、有闯劲……”近日,庆元县左溪镇印浆村的一些村民,目睹村里百亩猕猴桃园逐渐成型,褒扬声声。
  原先对种猕猴桃持怀疑态度的村民胡常庆,开始把承包的6亩荒田整理出来,准备种上猕猴桃品种——“黄金果”。
  让村民们心动的猕猴桃园,源于左溪镇的“大学生一亩试验田”创业计划。今年年初,左溪镇大学生“村官”吴敏组织镇里5名大学生“村官”一起开辟了110亩猕猴桃试验田,发展特色农业。左溪镇党委副书记吴卫平表示,希望利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调整源于瓶颈,示范迫于保守
  “吊瓜曾是左溪镇传统支柱产业,但这两年种吊瓜的经济效益不好,种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村里闲置的农田越来越多。吊瓜产业渐遇瓶颈,调结构势在必行。”吴敏说。
  左溪镇80%的行政村地处大山深坳,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低收入农户有349户805人。“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在村的大都是老年人。”由于缺技术、少信息,这些农民在种植结构上不想调整,也不敢调整。“大学生一亩试验田,既规避了盲目推广带来的风险,又给村民们做了示范,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思想观念转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据吴卫平介绍,目前除了猕猴桃园,左溪镇还另开辟了12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50多亩油茶套种旱稻试验田。在这些成功典型示范下,不少村民有了调整种植结构的意向。
“一亩试验田”仅仅是个开始
  吴卫平说,“一亩试验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左溪镇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近年来,各地卖难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给处在种植结构调整端口的左溪镇敲响了警钟。信息不对称、运输不给力、销售渠道不畅仍是推动种植结构调整的“拦路虎”。现在是教村民种什么,如何种,下一步就是教村民怎么卖。他告诉记者,左溪镇把优化产业结构、开辟网络销售渠道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农产品销售已经颠覆传统模式,如何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将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