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畜牧兽医

诸暨国伟禽业养鸭应用新模式

“赶鸭子上架”治污染

  □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楼敏俊
  鸭子性喜玩水,自古以来就以池塘、河畔为伴,但如此放养,对水质造成污染。怎么办?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蛋鸭旱养”。近日,记者在该公司看到,这里的鸭子不养在水里,而是养在笼子里。
  据国伟禽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起,他们就开始尝试“蛋鸭笼养”。所谓蛋鸭笼养,就是把鸭子关在室内笼子里,集中统一养殖,把鸭粪、废水等污染源控制在养殖场内,排泄物再经过有效处理后利用,达到生态循环目的。该公司技术总监黄学涛说,他们采用的是新型智能鸭笼,笼体内装有透明围子,使鸭粪能不粘笼丝,笼底安装塑料袋,当作接粪盘收集鸭粪,既防腐蚀,又能防止鸭子排泄物四溅,便于收集;采食槽加装透明罩,减少鸭子采食中浪费饲料;接蛋槽内,放置缓冲材料,以防鸭蛋外壳受损。“蛋鸭笼养优点在于不需水面,用水量仅是传统养殖的九分之一;不需要运动场,需要的土地是传统养殖的六分之一;也不需要垫料,降低了粪便处理的成本,鸭粪收集作有机肥,每吨可卖100多元,节支省本还增收。因此,这是一种新型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黄学涛如是说。
  据黄学涛介绍,笼养中,由于鸭舍隔绝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疫病感染机率,且笼养采用的是自动化供养系统,使得劳动力大大减少,以前一个人只能养3000—5000只鸭子,现在可养两万只鸭子。
  目前,蛋鸭笼养模式被称为最具环境友好型的一种,已被推广到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国伟禽业正在不断完善笼养蛋鸭育雏和育成技术,着力实现蛋鸭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力争把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