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文/摄
9月8日,白露,临安市雷打不动的山核桃开竿日。今年的开竿日是怎样一番景象?当天,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临安一探究竟。
山核桃开竿不见竿
记者来到临安市太阳镇武村村山核桃种植大户杨有发家,老远就看到杨有发和家人闲坐在家中,这与过去开竿日的情况大相径庭。
见到记者一行到来,杨有发手一挥:“走,我带你们捡山核桃去。”捡?不打吗?记者带着疑惑随杨有发上了山。几分钟的山路,绕过一个弯,便来到了杨有发的山核桃林。只见满坡的山核桃树下,一张白色的大网依山势而下,大网最下面的网袋里早已接满了一大袋山核桃蒲果,时不时有山核桃从网上滚落下来。“这是前一个晚上落下的山核桃。”杨有发麻利地打开网袋,没用几分钟就把山核桃都装进了蛇皮袋里。
杨有发家有120多亩山核桃,成林的有90多亩,其中70多亩都采用了张网采收法。“以前打山核桃时,我都要请20多个工人,两人一组,一个打,一个捡,两人一天的工钿要700元左右。采用张网后,我每年请的工人越来越少,今年只请了4个人,人工成本大大降低。” 杨有发说,前年,打山核桃时,他人工费就花了4万多元。去年,张网30多亩,人工费只花了2.6万元,今年预计只要6000元左右,基本上张网成本一年就可回收。“以前不光钱花得多,心理压力也大,工人在树上打山核桃,我在树下胆战心惊,就怕出点事,搞不好卖山核桃的钱只够赔医药费。”杨有发说,现在村子里有几十户村民看到张网采收的好处,都向他请教,打算明年把网都张起来。一旁的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协会秘书长丁立忠告诉记者,临安现有山核桃林35万亩左右,采用张网采收和自然落果的只有5万亩左右,今年是大面积张网采收的第一年,将来肯定会慢慢增长,或许不久山核桃开竿将成代名词。
产量下降销路广
看到杨有发已把采收的山核桃蒲果装进车箱,记者问他今年的收成。杨有发说,估计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要少,主要是今年3月份时遇到了倒春寒,山核桃普遍减产,村子里有些农户家甚至减产了一半左右。
丁立忠告诉记者,通过采取上报、固定观测点、示范点等调查数据,今年临安山核桃产量预计减产20%左右,除了倒春寒因素,主要还是因为今年六七月份降水太多了。“山核桃5月结果,在6月底开始膨大,这时最需要营养。今年六七月份雨水过多,温度低、阳光少,根系吸收营养就不好,所以山核桃树营养缺乏,导致落果较多,产量就自然减少了。”丁立忠说,虽然减产了,但今年7月底8月初阳光不错,这个时候正是山核桃内固体物质,以及大量油脂形成的时期,因此今年山核桃的质量还是可以的。
产量减少,价格自然就高。据丁立忠介绍,省山核桃协会对今年山核桃干籽给出的预测价是每公斤60-64元,而去年是48-52元,实际价可能更高。记者在临安市太阳镇横路村一家山核桃加工企业了解到,今年加工好的山核桃卖到每公斤100-110元,去年是84元;加工好的山核桃仁则卖到了每公斤220元的高价。
虽然售价高了,但农户们并不愁销路。杨有发说,往年都是直接卖蒲果,现在慢慢地卖干籽,去年他试着把一部分干籽找企业加工成成品,委托亲戚在微信朋友圈里卖,没想到才几天工夫,1500公斤山核桃就销完了。“今年打算再增加成品的数量,现在家里的干籽,也不急着卖,除非收购商开价特别高,否则,都留着加工成成品后再卖,这样收入比卖干籽更好。”杨有发说。
蒲壳找到好归宿
“山核桃都卖完了,这些蒲壳怎么办?”记者指着杨有发家院里内堆着如小山一般的山核桃蒲壳问。“这些可不是垃圾,到时候都会拉到山上去还林,这可是最好的有机肥呢。”杨有发介绍,村民大都会把蒲壳还林,有的连同空壳的山核桃一起制成碳,将来用于烤笋干。
临安市岛石镇农办高卫农告诉记者,在岛石镇,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块场地用来给村民堆放蒲壳,场地的租赁费由政府出,镇里定时把蒲壳拉回。镇里有家企业将山核桃蒲壳粉碎,加入辅料,再混合搅拌,堆肥发酵,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做成有机肥。另外,还有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做“山核桃蒲壳—香菇—稻、果”生态循环利用项目,利用山核桃蒲壳制成菌棒,栽培香菇,再把菇渣还田,给稻田、果园做肥料,这样,每年循环利用山核桃蒲壳几百吨,稻、果增产10%以上。如今,临安基本杜绝了蒲壳随处乱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