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法制

小酒落肚摔下楼壮汉成了植物人

  •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在杭州市下城区一个大型建筑工地打工的安徽籍男子汪东伟下工后和工友们一起喝了几杯酒,不料,酒后的汪东伟失足从楼梯上摔下,后脑着地,摔成了“植物人”。汪东伟老家的亲戚们无法接受这个噩耗,数十人赶到杭州,把工地团团围住。关键时刻,调解员和社区法律顾问及时介入,情法并用,制止了一起群体性纠纷,还成功为伤者争取到了赔偿。
      今年45岁的汪东伟是家里的顶梁柱,这场意外就像是一个晴天霹雳。在汪东伟的亲属看来,这次事故与当晚工地宿舍楼梯没有照明有直接关系,工地建设单位没有尽到安全义务必须承担责任。而工地建设单位则认为,在此次事故中,汪东伟是醉酒后摔倒,自身存在较大过错。双方因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发生激烈争执。
      事件陷入了僵局。于是,双方共同向下城区文晖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出调解申请。街道调委会成员老冯等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在取得双方信任后,几名调解员并没有立即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打起“情感牌”,一方面向伤者亲友表达了由衷的同情和理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安抚伤者家属情绪。“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不懈的努力,让伤者家属看到我们的诚意和解决问题的希望,才能成功稳住家属情绪,让他们愿意通过调解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凭借多年的调解经验,老冯迅速作出判断。
      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当事人终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进行协商。此时,老冯等人也开始调整思路,从法理的角度,为矛盾双方现场解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只有让伤者家属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起依法解决纠纷的观念,才能在接下来的调解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冯说。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这起纠纷的责任到底该如何认定?为此,调解员专门邀请了京都苑社区的法律顾问胡美玉律师,为当事人双方现场说法明理。
      胡美玉与调解员简单地沟通后,决定分工协作,一个从情感角度做双方工作,一个从法理上梳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从现场了解的情况来看,这是一起非工负伤的案件,但不管怎么说,双方在这次意外事故中都存在一定的过错,需要承担责任。”在接下来的沟通中,胡美玉专业的法律分析、清晰的责任认定,让当事双方的态度逐渐软化。一旦厘清事实真相和各方所应担负的责任,调解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协商赔偿的问题。
      伤者家属向工地建设单位提出后续治疗费、生活费共计100万元的赔偿要求。而工地建设单位则只愿支付伤者全部医疗费20万元,并赔偿伤者家属12万元。双方意见相差悬殊,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此时,胡美玉一方面给双方列出一条条与赔偿相关的法律依据;一方面又对照相关法律规定,向双方说明各自的权益与义务,分析诉求的合法合理性,尽可能让双方的赔偿诉求往中间靠拢,最终达成共识。
      经过4个多小时的沟通和协商,汪东伟家属与工地建设单位选择了各退一步,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工地建设单位除了已支付的20万元医药费外,另外支付35万元的赔偿金。一起即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此得以圆满化解。(文中当事人除调解员外均为化名)
    陈赛男 李彩华 赵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