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22年来,他坚守岗位,累计检疫生猪7万余头、杀白猪9.24万余头、牛肉5万多公斤、肉羊9600余只、活禽18万余只,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他牢记“责任”两字,只为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他,就是建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新安江分所动物检疫员汪宏飞。
再困再累,也要擦亮眼睛
1993年,高中毕业的汪宏飞被招进了当时的建德市动物检疫站。那时不到20岁的他,什么也不懂,一边跟着师傅周汉清搞检疫,一边参加原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函授教育,边干边学,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检疫技能。
新安江生猪屠宰场位于一个山脚下,距离城区4公里左右,承担着新安江城区和周边几个乡镇的猪肉供应,屠宰量大,检疫任务繁重。生猪屠宰大多在半夜进行,基本上是通宵作业。晚上天黑加上路况差,特别是刮风下雨天,因为视线不好,汪宏飞好几次在骑车上班途中摔倒在路边水坑里。“有时候晚上我就干脆睡在屠宰场里,这样能随时起来干活,不会迟到。”
“生猪屠宰检疫分为入场查验、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我主要负责宰后这一块。”汪宏飞说,宰后检疫需与屠宰同步,检查猪胴体的皮肤、头蹄、淋巴结、内脏等,判断其是否有传染病,割开肌肉检查是否有寄生虫病;还要按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规定,用试纸检测是否有“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这是猪肉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我必须认真对待,再困再累,也要擦亮眼睛,做到万无一失。”
记者与汪宏飞聊着时发现,尽管是早上10点左右,汪宏飞的脸上已难掩疲态。在记者的追问下,他道出了缘由:因为长期上夜班、生活不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他坦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确保睡眠,“一天的睡眠时间总的加起来只有五六个小时。半夜里开始杀猪的时候就要跟着进行检疫了,凌晨最想睡时,工作却是最忙时,等到白天有时间睡觉了,又睡不着了。”
虽然又苦又累,但汪宏飞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负起责任,“跟有些人的工作相比,我也算是幸福的了。”
再难再苦,也要坚持原则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正在新安江分所办事的建德新荣屠宰场场主程政荣,他说:“汪宏飞办事我最放心,老百姓也放心。”
动物检疫是一项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又带有行政强制性的执法监督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检疫法规和操作规程进行。但在具体操作中,特别是对检出的病害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时,因涉及到经营户的经济利益,有的经营户对检疫工作不理解,往往带有抵触情绪,刁难、谩骂、侮辱,个别屠商甚至会拿屠刀威胁或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遭受威胁的事,汪宏飞也碰到过多次。有一次,莲花镇一农户趁夜晚无人之际擅自将自家的一头病猪运到屠宰场里宰杀,想不经检疫直接就把肉拿到农村里去卖。当时正在进行检疫工作的汪宏飞发现后,当即上前制止。农户先是讲好话、求情,见无法通融,就开始谩骂,甚至拿刀威胁。面对这种逃避检疫的违法行为和无理要求,汪宏飞毫不畏惧,依旧照章行事,先是把病猪肉查扣下来,然后向上级领导汇报,最后将病猪肉无害化处理。“这是我们检疫员必须坚守的原则,决不能让一头病死猪流向餐桌。”
程政荣说,检疫工作也需要屠宰场负责人与检疫员们相互配合,既要保障老百姓的肉品安全,也要保护检疫员的人身安全,“新荣屠宰场2007年开始营业,我跟汪宏飞一直配合默契,有他在,我放心。”
动物检疫是一个光荣的岗位,为防止畜禽疫病传播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必须有人作出奉献。汪宏飞说,他愿意在这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