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潘金海:奔跑在致富路上的“拼命三郎”

  清晨5时许,龙泉八都镇野窖蔬菜基地里,碧绿的茄叶上露水正浓,潘金海和村民们在忙着采摘茄子,满是汗水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潘金海的茄子基地共有80亩,眼下正是茄子丰收时节,一天能摘1000公斤左右。这些茄子摘下后就地装箱,随后被运往各地市场。目前茄子的价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除去各类成本,潘金海一天有600元左右的纯收入。
  今年61岁的潘金海是八都镇白角村人,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却有股不服输的干劲。近年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远离农田,这让他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很焦虑。“龙泉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都非常好,种植无公害蔬菜肯定很受欢迎。”潘金海说。
  于是,他开始琢磨起建蔬菜基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由于自家的地比较分散且面积不大,需要向其他农户租赁。经过多方面考虑和实地观察,潘金海最终选中了一块地,但却涉及到十多户农户。于是,他挨家挨户上门,终于租下100多亩的地,还联合村民成立了龙泉市野窖蔬菜专业合作社,想带动大家一起种菜致富。
  2013年,潘金海开始种植玉米和大豆。想象着丰收的情景,潘金海满是欢喜。但到玉米成熟时,潘金海却傻眼了,掰开一个又一个的玉米棒,里面竟然全是无籽的。他将玉米棒子送到龙泉市农业局进行检验,竟是玉米种子不合格,未经检验就流入了市场。大豆的收成也不见好,第一年就这样亏了本,给满是信心的潘金海泼了一盆冷水。但潘金海不轻言放弃。他从多方了解到,种植中药材大有市场,收入可观。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中药材太子参的栽培。
  中药材种植不像种玉米大豆那样简单,潘金海前往丽水参加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班,又远赴福建买苗种。在种植中遇到问题,除了电话咨询,他还马不停蹄地带着太子参苗前往福建咨询。经过一番努力,太子参的种植总算是成功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太子参的价格跌至每公斤40元,而就在他开始种植的前一年,这种中药材的市场价格曾高达700元一公斤。
  价格低下,销售无门,潘金海再一次亏本。经过两次失败,潘金海虽感到受挫,但仍苦苦思考着致富之路。
  今年,在龙泉市农业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开始改种茄子,决定再搏一把。100多亩的基地里,茄子占了80亩,其余以秋葵、辣椒等作物为主。他还采用中药材和蔬菜的套种,种下了“三叶木通”。
  在潘金海的基地里,1万多株茄子共有两个品种,分“引茄”和“浙茄”。他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从不施任何化学肥料,遇到难题时,及时请教农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保证自己的茄子是绿色无公害产品。
  潘金海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种的茄子个大量多,获得了好收成。他还多方联系,将茄子直销给市内外的销售商,茄子在基地里实现了从采摘到包装的全套流水作业。绿色无公害的“龙泉茄”在餐桌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温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收购商纷纷慕名而来。
  “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对于土地是最有情感的。我相信它能带给我财富,现在看来,我的坚持是对的。”望着一箱又一箱“龙泉茄”运出村里,销往各地,潘金海会心地笑了。
张乐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