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近年来,我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的浙江大地——
美丽乡村有大美
□本报记者 俞圣威
  “噔、噔、噔、噔”,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头的4个重音,对于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制造钢琴的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来说并不陌生。如今,象征着“命运敲门声”的4个重音,终于扣响了改变东衡村命运的大门。
  东衡村党支部书记章顺龙告诉记者,经过30多年的发展,洛舍钢琴已拥有“拉奥特”、“华谱”、“瓦格纳”、“克拉维克”等知名品牌。去年,洛舍镇还荣获全国唯一的“中国钢琴之乡”称号。
  “连世界一流的钢琴都能造出来,还有什么办不到?”章顺龙说。
  精神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在这个小村回荡。
  8月1日,东衡村乡贤陈景超坐在自己的藏书楼内,向前来听讲的学生讲述抗战史。陈景超告诉记者,除了在自家授课,他还担任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的主讲,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等为主,开设了“听陈爷爷讲故事”等课程。
  作为村“和美乡风馆”的组成部分,陈景超的藏书楼有上万册藏书,这些藏书均免费对村民开放。“‘和美乡风馆’与文化礼堂一起成为农村文化集聚地。”德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文忠告诉记者,目前,德清县已建起一批村民喜爱、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礼堂。县里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对符合标准的精品村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通过多年的培育,全县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具特色的“金字塔”型的先进群体:“塔尖”为6个国家、省、市级先进典型,“塔身”为43个“民间奖项”设奖人和获奖人,“塔基”为数量众多的基层典型和志愿者团队。
  湖州市文明办主任何元庆说,目前,湖州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45座,打造了“希望田野”、“山村印象”、“农园新景”、“太湖风情”等4条文化礼堂特色示范带,“文化礼堂已成为农民的‘文化公园、活动乐园、精神家园’。”
  【全景】目前,我省“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已基本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2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长兴县文明办的同志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该县夹浦镇滨湖村有个小伙子,给邻居发了条短信,“叔叔,我家今天来客人了,能不能借你家十星级文明户牌子用用,明早一定归还。”原来,小伙子当天定亲,想用星级文明户的牌子为自家增光添彩。
  长兴县文明办主任杭巧勤告诉记者,长兴从2013年底开始试点“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人家挂上了“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牌子虽小,却是一个家庭荣誉的象征。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更好。”
  长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平说,长兴把家风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了“最美家规家训寻访团”,邀请当地的名人后代、文学专家组成编辑组,编写《家训与名人》。
  据省文明办金鑫介绍,我省通过“区域道德品牌”建设,大力挖掘、传承与创新向善向美向上向前的地域文化基因,打造叫得响的地域道德品牌,形成了如仙居“慈孝文化”、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义乌“信义文化”等一大批区域道德品牌,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全景】全省各地挖掘、整理、编写“好家训”,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推出传家宝、写家书、家风榜、家风馆、议家风等系列家风建设活动,全省参加这一活动的家庭达400余万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去年暑假,我第一次参加‘春泥计划’,和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一样,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期待来到这里,但心中也难免有一丝忐忑,生怕自己不能担此重任,害怕自己辜负了孩子们的期盼……”这是浦江县黄宅镇上市村大学生志愿者黄靓靓参与“春泥计划”的日志。
  黄靓靓只是浦江县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月琴告诉记者,今年暑期的“春泥计划”创了多项记录:278位大学生志愿者(不包括本县大学生)参加“春泥计划”,参加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最多;1515名未成年人受惠,受惠的人数最多……
  近年来,浦江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实施“春泥计划”。目前,“春泥计划”已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联抓,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基层实施,孩子家长参与”的局面。
  浦江县黄宅镇曹街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水发自肺腑地说:“我当村干部多年,办过不少事,有人称赞,有人不理解,就连修水泥路、装自来水这样的好事,都有个别人反对,只有‘春泥计划’,人人支持。”
  【全景】截至2014年底,我省81.7%的村实施了“春泥计划”,377万农村未成年人受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