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抓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助推浙江农业现代化

  □管竹伟 桑士达
  发展浙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关键在于培养一批面向“三农”的高素质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即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在我省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后继乏人趋势加剧,基层农技推广年轻人才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的情况日趋严峻,迫切需要更加关注、重视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当农民”的问题。
  我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层次和专业结构看,我省虽有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农业教育院校,但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招收本省涉农学生数量大幅减少:从2008年开始,开设的11个涉农专业每年合计只招省内本科生300人左右,加上中途转学和攻读硕博后,毕业到省内工作的涉农本科生竟不足百人;升格后的浙江农林大学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定位特色还缺乏,“林强农弱”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还有师资力量的配置、学科优化重组及提升大农类教育质量尚有努力过程。再是,从地域分布看,虽然本省11市都有高职院校,但冠以农业的一所也没有,附属在高职院校中的涉农专业特色也不够明显,与区域“三农”需求不相适应。从学科设置看,有的学校尽量避开农业,使农业职业教育不断边缘化,全省高职院校共有专业314个,涉农专业只有15个,仅占全部专业的4.78%。专业优势不够突出,与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
  ——从招生数量看,“十二五”期间本省13所职业技术学院涉农学科历年招生计划不断减少,其中2012年为3493人,2013年2945人,2014年2575人。实际招生数比计划更少,而招进后改换其他专业的也不少。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改善不快和就业面临的困难,导致涉农专业学生生源明显减少。如2012年至2013年,全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校生只有7741人,仅占当年全部学生数的2.43%,2014年涉农类中职报考高职的只有432人。
  ——从教育实际看,学生学农意识不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多数只想跳出“农”门;教师不想教,感到缺乏现代农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教不好,还是教其他课程吃香;学校不想多招,感到涉农学生招进来已属不易,但一到学校很多学生就要换其他专业,吃力不讨好。如此,造成“学校不愿意办农、老师不想教农、学生不想学农”的现象,长此下去,对浙江未来农业必将带来极大影响。
  ——从毕业后的就业趋势看,近年来,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需要涉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遭遇用人制度上的就业门槛。时下,基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公开录用人员,设置的“学历门槛”过分强调本科学历,又偏重公共专业,人为地将涉农专业毕业生排斥在外。在此情形下,公开招录进来以外省居多的毕业生既缺乏农业知识背景,又水土不服,可谓“方言听不懂、乡情不了解、作物不认识、生活不习惯、动手能力弱、工作难开展”,导致基层和农民很难认可。同时,从事农林水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工作环境艰苦、服务时间长、工资待遇偏低,本身缺乏吸引力,如再人为设置门槛,致使县、乡镇一级的农林牧渔水等专业技术队伍缺少年轻人才进岗补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有的甚至连维持正常运行都困难。
  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措施
  知识就是力量,教育乃百年大计。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进而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提出的“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加快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把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加强“三农”人才需求预测,科学编制中长期涉农人才培养计划。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未来5年、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涉农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依据需求预测,科学编制相对应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并落实到年度的招生计划,以增强涉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省级主管部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应将农业职业教育列入其中,以确保“三农”发展所需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强化精确定位,注重办学特色,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培养区域经济中高端农业创业创新人才的高地和平台。应根据“三农”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涉农专业年轻教师的引进、培养,配强配好师资力量,集聚优质涉农教学资源,精心编制教材,提升教学质量;花大力气优化学科设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科,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培养符合浙江“三农”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决策层、管理层应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真正放在涉农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上,制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优惠政策,让涉农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爱岗敬业,营造涉农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浓厚氛围。
  扩大学校自主权,放开涉农专业设置,完善涉农专业招生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以改革思维,从制度层面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地位,加快培养适农科技创新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管理实用人才、生产经营人才。要从制度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赋予学校调整设置涉农专业自主权,扩大农业类专业自主招生、定向招生和委托培养的范围,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报考涉农专业。允许涉农高职专业实行高职提前录取和建立“校考单录”平台;涉农招生计划未完成时,涉农高校可自主补录农业类学生;积极实施农业类中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允许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对口的中职升高职、专科升本科的升学比例;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和村级组织负责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及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村青年等免试推荐入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教育。
  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行业双重管理。农业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强化以行业管理为主,实施农职教协同共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当重在正常的学校规范管理,建立分类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农业主管部门要重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优先培育着眼带动和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注重农科教协作,优先安排科研项目、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用于促进校地产学研深度合作,以提升教学水平、服务区域经济;优先扶持鼓励农村青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与函授教育,加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升职业技能;对涉农专业学生适当并优先提高生活补贴标准,加大毕业后就业创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强度和财政稳定扶持力度。省、市两级公共财政应优先支持农业职业教育,设立农业职业教育财政专项,重点用于涉农专业学科建设、年轻师资力量的引进培养、学生实验基地创建、仪器设备购置等。人事部门应完善人才录用办法,降低就业门槛,在招录县及县以下基层公务员时,应优先考虑本省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录用,优化合理的人才结构。尤其是县、乡两级涉农部门、乡镇机关和基层农林牧渔技术推广部门的人员录用,可采取单考单招、特需岗位统招统配的办法,优先安排录用本省涉农专业毕业生;各地推行的大学生“村官”招录,也可优先录用涉农专业毕业生,使我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成为培养、输送“村官”的摇篮;研究制定本省涉农专业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农技专业岗位考试相关政策,激励他们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对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就业的要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术有专攻”、学用一致,更好地为浙江“三农”和“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服务。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