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被贷款”事件警示农村金融安全

  当我们操心绿油油的股市会否传递资本市场风险的时候,在农村,以信用社为主体的基层金融机构,若监管失控、制度架空,衍生的经济社会风险一样不容小觑。最近,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很多农民发现,自己竟莫名其妙地背上了贷款且逾期未还,贷款银行是天镇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当地很多人因担心自己遭遇同样的事情,纷纷到本地银行排队查询。
  天镇县究竟有多少农民“被贷款”?警方的说法是50多人报案,当地人行一名负责查询的工作人员说,经他查询的人中“有数百人表示自己被冒名贷款”。多少人、多少钱,被当地信用社暗度陈仓?这固然有待职能部门悉心查究,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巨量的涉嫌贷款诈骗事件,既不是当地银监部门例行检查发现,也不是内部举报大白天下,而是农民去贷款才“偶然”得知——严苛细密的金融制度,何以就这样成了聋哑之翁?
  其实,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早在2009年,媒体揭示了山西诸多农村信用合作社陷入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存款失踪、违法放贷等不一而足;直至2011年,仍有媒体警示信用社“大案频发”,并以河南为例,剖析了十多起信用社贪腐大案:三位省信用联社领导“前腐后继”、商丘信用社“小主任”犯下“惊天大案”……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农村信用社仍成为基层金融风险中的高危领域。用业内的话说,“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等多方面因素,信用社系统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
  从山西天镇县“被贷款”事件来看,当地信用社信贷程序之谬可谓令人发指。一般的商业金融贷款,都要面审、面签,可人没出现过、签字也是伪造的,如此的批量贷款竟在天镇县就这样发下去了。从执行到审核、从管控到监督,缺位了多少正常的制度约束?这种事情调查起来也并不复杂,核查签名应该就能水落石出,面对疑似数百人“被贷款”,当地银监部门却只是责成“自查”、警方亦没有立案,是不是太不尽责了?
  农村信用社资金总量也许“不足挂齿”,但牵涉的多是千千万万农户的血汗钱,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生计、农村稳定。在金融混改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关注农村金融安全、监管好基层信用风险,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摘自《中国青年报》邓海建/文2015年7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