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期,本报陆续报道了乐清、松阳、常山等地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实践,以及我省以全产业链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实践表明,我省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还有不小差距,进一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有三个意识不可或缺。
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意识。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就是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农业产业是基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意识,夯实产业基础。只有把农业产业这个基础做实了、做强了,才有可能谋求前后延伸、左右拓展。如果把农业全产业链看做是一根链条的话,那么农业产业就是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只要这个环节是坚实的,不掉链子,整根链条就会更加牢固。
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农业全产业链是通过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优化组合,让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产业链建设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是什么,用全局的眼光去谋篇布局。全产业链的架构不宜局限在一城一地,应谋求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以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在市场化进程中,实现强强融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有形之手可以缺失。在现阶段,应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在经营主体的理念提升、信息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为推动全产业链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新常态下,只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基础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灵活、创业创新踊跃的优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假以时日,一定能形成一批组合优化、运行稳健、效益明显的农业全产业链,让浙江的现代农业再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