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老胡和老刘两家,数代比邻而居。不知从哪代开始,两家人为了鸡毛蒜皮的事磕磕碰碰,一直没有消停过。近日,余新镇老娘舅工作室的李志荣引用经典故事,化解了两家多年的积怨。
“田垄之争”另有隐情
1个多月前,两家又闹了起来:老胡和老刘两家的承包田是紧挨着的,只隔了一条田垄。几年前,刘家的农田开挖成了鱼塘,挖出的泥土有些掉落到胡家田里,胡家要求对方全部捡清,大块的还好说,小块的也要捡清就难了,而且也没有必要,但在胡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刘家只好不情不愿做了许多“无用功”。
刘家有了鱼塘的堤坝,相对田垄来说既阔又高,田垄就不太走了,也无心再去维护田垄,几年下来,田垄与胡家的农田差不多平了。见此,胡家索性把田垄翻掉,把这部分地划进了自家的农田范围。去年,胡家在田里种了葡萄,今年搭起了葡萄架,固定水泥桩的铁丝斜拉下来,一直到鱼塘坝边。刘家觉得胡家的做法太嚣张,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要讨个公道。
胡家则称,田垄是鱼塘堤坝盖掉的,早就成了堤坝的一部分。
矛盾闹到村里,村支书、调解主任和村里的老娘舅一起到现场,把堤坝挖开来,看下面是不是老田垄比较结实的土,但肉眼毕竟不是仪器,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村里要求胡家今后在不种葡萄时,让出40厘米宽的一条路来。然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意见,双方都不愿在协议上签字。于是,刘家找到了镇里的老娘舅工作室,请求重新调解。
老娘舅李志荣向老刘问起了田垄被翻掉的事。“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有好几年了。”“那田垄翻掉当时为什么不提出来呢?”“想是想过,但我考虑到两家关系不好,就算了。”“那现在为什么又要提起呢?”“想想气不过,本来说好两家的房子并排一样齐的,但他家在造房子时往前挪了30厘米,太霸道了。”
李志荣对老刘说,老娘舅是不能单凭一方说法就下结论的,需要再了解一下情况,老刘表示认可。
一声“单挑”剑拔弩张
老娘舅李志荣一到现场,两家争着说明情况,老刘父亲情绪激动地比划着原田垄的位置,胡家有些插不上话。这时,“单挑、单挑!”人群里有人大声喊话,“一刀了断,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必须立即控制场面!如果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在场的司法所所长周国忠力劝双方当事人保持冷静,建议到村里坐下来谈,有话好好说。刘家父子同意,可胡家人说坚决不去村里。
老娘舅跟着胡家人来到了他家的建房现场,粗略一看,胡家的墙面确实比刘家超前了一些,但胡家人说,屋檐是齐的。交谈中,老娘舅竭力缓和气氛,再次建议老胡去村里,老胡同意了。
来到村调解室,双方都平静了许多,但剑拔弩张的气氛谁都感受得到。
老娘舅打开了话匣子:“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几百年前,安徽桐城的张家,看到邻居砌墙过了界,一封家书急送京城。当时张家出了个张英,当朝为相,看完家书,随手在家书上写了‘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书后真的往后退了三尺,邻家见当朝宰相有如此气度,也往后退了三尺,这就形成了六尺阔的一条弄堂,人称‘六尺巷’,至今仍是佳话美谈,成为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典范。”
讲完故事,老娘舅感受到了双方的心理变化,又问双方:“听说你们两家的积怨是从上几代就开始的。”胡家人说:“我孩子讲,今后不要住这里了。”老娘舅接着问:“你们两家造房子、买车子,是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幸福指数?两家不和睦,见面板着个脸,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是你们所追求的?你们不愁吃,不愁穿,田野里满目苍翠,这是城里人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你们的子女为什么提出要搬家另住?如果真搬了家,心态不好,跟新邻居也不一定能搞好关系。你们两家准备再积几代怨?”老娘舅逐渐加重了语气。
“难得糊涂”才能睦邻友好
接着,老娘舅又回到主题上来:田垄是被覆盖的还是被翻掉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已很难判断。就是打官司,也有个时效问题,当时没有提出疑义,到如今才提出来,看来是因为建房墙基前移触怒了对方才导致旧事重提的。“胡家是危房改造,经过审批的,至于墙基前移是否合理合法,当由政府职能部门作出裁定,老娘舅无权说话。但从传统上看,东面的人家前移,就有可能遮住东南方向的阳光和东南风,就是所谓‘正气’;而西边稍往前移一点,倒是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也就是所谓的挡住了‘邪气’。胡家未跟邻居打招呼就擅自前移墙基是欠妥的,前面提到东面的刘家在前几年造房子时,也曾受到胡家的干扰而造成停工好几天,我希望刘家人肚量大一些,旧事就当过眼云烟,不要耿耿于怀。双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睦的生活环境。”入情入理的劝解,终于打动了双方的心,胡家人站起来,主动向刘家人伸出手去,愿意和解。
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胡家不种葡萄后,向自己一边退一条田垄的位置。
问题总算调解完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方握手只是破冰的开始。“要真正消除双方的积怨,尚需双方当事人作出积极、长期的努力,求同存异,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家都能‘难得糊涂’几回,睦邻关系才会逐渐稳固地建立起来。”双方对老娘舅的这番话频频点头。
王卫国 周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