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四川“麻风村”:全村仅剩9人与山为伴

  这可能是四川人口最少的一个村,现仅剩9人。健康村隐藏在四川雅安宝兴县茫茫群山深处,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60多年前,当地发现麻风病例,一群人为了大众的健康,到此扎根。几十年过去了,健康村已发展到第三代,更多的人已走出大山。或许,再过十年,“麻风村民”这个群体就会消失。近日,跟随送生活物资的宝兴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记者第一次走进密林深处的特殊村落。
  这里乍看,如世外桃源
“以前进山都靠走,但现在通了条水泥路,省力多了。”宝兴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王良海说。
  王良海是对口联系健康村的工作人员,已和村民打交道整整15年。王良海说,村子坐落在原始森林中的一个山沟里,人迹罕至,没有他带路,外人几乎不可能找到这个村子。
  该村位于永富乡木爪沟,当地人几十年来都习惯叫它“麻风村”,一般不去那里。从宝兴县城开车到沟口,有30公里,路窄、颠簸,越野车开了1个半小时。到沟口后,一个陡坡直上,就是进村的唯一通道。小水泥路没修好之前,王良海等人每次进村,都只有徒步爬山,要1个小时。穿过树林,翻上一个高坎,地势豁然开朗,在一块四面环山的空地上,出现了几间房子。
  高山、流水、竹林、菜地,形成一幅绝美的田园图画,让这里隐居的人越发显得神秘。王良海说,自己都喜欢来这里,看上去就像世外桃源。
  垒石定居,最多时百人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它的形成历史有些特殊。
  上世纪50年代,宝兴发现了麻风病例。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而当时的医疗条件简陋,防治手段缺乏,一旦发现就将病人送到偏远深山里,用地理隔离的办法保证更多人的健康。
  于是,几乎与世隔绝的木爪沟迎来了一个个特殊的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在这里生存繁衍。80多岁的周银秀是目前村里最年长的,上世纪50年代就到了这里。当年,他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垒起房子,开垦坡地。这个村最热闹的时候,全村有100多人。
  6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解除隔离,尤其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已经完全健康,不少人都走了出去。随着老人一个个过世,村里的人丁一年年减少,如今仅剩下9位村民。
  贫困疾病,媳妇不辞而别
  这个9人的小型群体,有3位太婆、1位大爷、3位中年人和2个女孩,女孩分别是22岁和14岁,家庭格局是“2+3+4”。
  46岁的杨光能是周应秀的儿子,他和50多岁的彭邦荣、30多岁的彭业,组成了村子的核心劳动力,砍柴之类重活由他们3人来干。杨光能还有一辆摩托车和一部手机,由他负责和王良海联系,告知下次要带哪些必需品。
  王真香和儿子彭永强带着彭佳组成一家,彭佳是村里目前唯一的第三代。1998年,彭永强外出打工与一女孩结婚,但一直不敢带回家,直到生小孩的那个月才将媳妇带回家。因为健康村的贫困和疾病,后来媳妇不辞而别。
  虽然几十年过去,这个麻风病村早已走向了健康,但一种歧视仍真实存在。而在村里,内部歧视也存在,健康的人嫌弃身体有残疾的第一代。
  外出打工,几个月挣百元
  如何让他们走出大山,回归普通社会,这是王良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几十年封闭原始的大山生活,健康村除了送出去读书的第三代,几乎都不识字。几位壮劳力外出打工遇挫折后,干脆留在村里“啃”王大哥了。
  村民每天的生活重复和单调:坐在屋前,发呆,看大山,偶尔遛遛弯,下雨的时候在屋里看电视。
  杨光能没有技能,又不识字,曾到雅安城里踏三轮车,他是第一个走出村子去谋生的人。没几个月,他就回来了,只挣了100多块钱。“人太老实,几乎不知道外面世界啥样子。人家踏三轮车从西门到彩虹桥收3块钱,而他跑一趟,乘客给1块钱,他也拉,老被人欺负。”王良海叹息道。
  彭业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在宝兴县灵关镇打小工,干了一年却没拿到工钱。老板算计他说,吃住都要钱,一天工钱5元,吃和住扣掉4块5,就剩5毛一天了。没拿到钱,他就老老实实回村子了。记者问他们俩想不想再出去,彭业连连摇头:“不想去了,坏人太多了。”
  不过,也有成功走出深山的,杨光能的弟弟已在外面安家,逢年过节还会来看看父亲和哥哥。
  相比之下,第三代基本都已成功融入外面世界。在当地民政部门努力下,村里最后一个第三代、14岁的彭佳也被送到宝兴县读初中,接受了正规教育。但她告诉家里人,自己来自哪里是保密的,同学们都不知道。“一旦走出这个村,就都不愿意再回来了。”就在记者来的前一天,彭佳还打过一次电话回村里,她告诉家人,自己马上要放暑假了,但不回家,准备留在外边打工。
  回归社会,村落或消失
  每过一两周,王良海都要进村一次。这次和以前一样,他给村民带来大米、肉、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村民们都有几分地,在地里种上喜欢的蔬菜,屋前后还圈养了鸡和羊,高坡上还放了十几箱蜜蜂。
  经过多年努力,健康村已一步步改善生活水平。政府之前划拨出了专项经费,给全村人盖了砖瓦房12套,后来村子陆续通了水、电,又修通小水泥路。王良海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给村里修建垃圾池,改善村民的卫生条件。
  王良海说,几十年前他们为了多数人的健康而来到这片森林。最终,这个特殊的村子或许会归零,恢复为一片宁静的原始森林。
(摘自《华西都市报》 李逢春/文 2015年7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