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夏季的水果市场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边杨梅刚刚落市,那边蜜梨又开始悄悄露面。今年梨产量如何?销售价格呈现什么态势?种梨人和吃梨人都十分关心,本报记者就此做了相关采访。
反常气候成“翠冠”凶手
近日,在慈溪市周巷镇蜜梨精品园内,300亩翠玉梨雨后沾露,挂满枝头,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今年慈溪市梨成熟时间与去年基本相同。翠玉梨7月初上市,翠冠梨7月中下旬上市,黄花梨8月中旬上市。”慈溪市农业局林特技术推广中心徐永江告诉记者:“受去年夏秋气候影响,导致今年翠冠梨产量比去年有所减少,每亩产量在1250公斤至1500公斤之间,而翠玉梨和黄花梨的产量则与去年基本持平。”
与慈溪相似境遇的还有桐庐。桐庐是杭州最大的蜜梨生产基地,目前有梨园2万余亩,其中85%以上种的是翠冠梨,由于今年翠冠梨减产,对桐庐梨产量产生一定影响。
这几天,桐庐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钟林炳有点忧心:“7月初,桐庐南部的翠冠梨开始采摘上市。根据目前的形势预测,今年的产量可能会减少20%-30%。”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梨树栽培面积39万亩左右,品种以“翠冠”、“翠玉”等优质早熟梨为主。由于去年秋冬季节温度较往年高,又适逢雨水充足,导致去年我省部分地区出现梨树“二次开花”现象,这些花因无法挂果而成为废花,并且开花会大量消耗树体养分,严重削弱果树长势。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按照果树的习性,只要提前开了花的,来年春天就不再开了,这导致今年部分地区梨出现减产。
去年的反常气候影响了梨树的生长,今年6月的连绵雨水,则影响了梨果糖分的生成。钟林炳表示,由于今年多雨寡照的天气,7月初上市的这批翠冠梨吃起来没那么甜。
对此,省农科院梨树专家施泽彬表示:“气温高、光照时间长,才有利于果实糖分的合成和积累,甜度也会随之提升。最近因为雨天太多,糖分上不去。待到出梅之后,光照充足,糖度会有所提高。”
吃梨的,要多掏点腰包了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我省梨销售价格总体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近日,武义县桐琴镇楼王村村民王荣家的蜜梨园内,10余名村民正在采摘翠冠“桐琴蜜梨”。据王荣介绍,这批直径8厘米左右的蜜梨,单只重量在250克左右,上门收购价高达16元/公斤。
武义县农业局特产站汤建成表示:“‘桐琴蜜梨’自6月下旬开始大面积采收,平均价格一直保持在5元/公斤左右,与去年比梨价小幅提升。”
桐庐钟山蜜梨的销售形势也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开摘前半个月就有不少订购电话。桐庐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新照表示,今年市场上8只装、10只装的精品梨零售价都是每箱70元,普通梨售价每公斤8元左右。钟山蜜梨将从7月16日开始大面积采收,到时候在杭州新田园农副产品连锁店也能买到。
另据了解,由于近年来福建梨减产幅度比较大,而广东和福建是我省梨销售的重要市场,所以,这一变化给我省梨销售带来利好。慈溪的翠玉梨、翠冠梨每年都有不少销往福建、广州,今年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翠玉梨每公斤6-8元,比去年高了0.5元/公斤,翠冠梨每公斤4.6-6元,比去年高了0.6元/公斤。
为提升蜜梨品牌形象,拓展蜜梨销路,7月中下旬,我省的武义、桐庐、慈溪等地,都将举办各类蜜梨节,吸引游客和商贩的到来。8月,慈溪市首个以水果命名的博物馆——周巷蜜梨博物馆将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将还原梨园现场,作为展示当地梨文化的窗口。
雨后,梨树管理重在补救
近期雨量集中,给梨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温岭市大棚早熟翠冠梨生产基地——温岭老五生态农业观光园内,工人们却不受天气的影响,摘着自然成熟的大棚早熟翠冠梨。
温岭市滨海早熟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应锡明表示,他种植的百亩翠冠梨,采用科学的“矮化栽培”和“大棚栽培”技术,可使翠冠梨成熟期提早,从而避开了台风期。经过矮化的翠冠梨,树冠矮,果子均匀,甜度高,口感好;再加上大棚技术,翠冠梨不用催熟,到6月下旬就可以自然成熟了。
施泽彬表示:“大棚栽培技术能有效解决雨水问题,避开台风,梨子成熟期也比露地栽培的梨树早10天左右,但因前期搭建大棚成本较高,无法大面积推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这项技术。”
为应对持续的梅雨天气以及即将到来的台风,施泽彬建议广大果农,要及时做好排水清淤工作,雨后尽快疏通渠道,排出积水,在梨树行间挖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保持树体正常的呼吸代谢;加强树体管理,雨后尽快扶正倒伏或倾斜的梨树,并加以固定,外露根系要重新埋入土中,做好培土覆盖;适时合理追肥,雨水涝灾会引起土壤养分的严重损失,削弱树势,果农应及时补肥壮树;最后要注重病虫害防治,高温阴雨和水淹时间过长,梨园湿度增加,会加速病菌繁殖传播,梨树枝干和根系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灾后应及时喷洒高效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止病虫害发生,保证梨树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