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食用菌生产在循环发展上做了不少探索,也摸索出不少科学的方法。《意见》指出,各地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桑果枝条、木材加工下脚料等农林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并做好菌糠的多级利用,创新开发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加强高产高效生态循环技术示范应用,大力推广菇粮轮作、菇菜套作、林菌套作等高效增产栽培模式。到2017年,建成100个高产高效的循环生产示范点,70%以上的食用菌生产采用农林副产品资源。
延长产业链,是提升食用菌生产效益的重要抓手,因此,食用菌产区将继续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积极开展食药用菌增值加工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与菌类功能食品、药品开发,促进食用菌从餐桌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拓展,全面提高食药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和精深加工水平。全省争取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食药用菌精深加工企业20家,实现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率达20%以上。充分发挥加工龙头企业在产加销一体化、农民增收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基地,发展订单生产,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民,提高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品牌建设 健全营销体系
让食用菌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浙江名菇”名声在外,怎样继续做大做强这十大品牌?首先是扩大香菇、黑木耳等原产地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优势,鼓励生产主体开展“三品”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其次是强化香菇文化保护和品牌提升,培育香菇文化产业,举办“全省生态健康菇业博览会”、“庆元香菇文化节”等展示展销推介活动,围绕食用菌的营养保健功效,开展“一荤一素一菇”公益宣传。再次是建立完善现代食用菌营销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产地市场规范建设管理,扶持培育大型流通(营销)企业、产销合作社和新型流通业态,鼓励产销主体与大型超市建立产销对接关系。拓展食用菌产业功能,把食用菌特色生态栽培与健康食品、观光采摘旅游结合,引导消费。
加强政策引导 提高科技支撑
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抓好食用菌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广泛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生态菇业。尽快顺利落实食用菌集约化生产设施用地、农业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完善食用菌产业保险试点政策。食用菌主产县要制定扶持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设立产业发展专项,着重解决制约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积极发挥各级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食用菌新品种引选驯化,开展循环生产技术创新研发和主要菇种提质增效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标准菇棚新型材料、菌(料)棒工厂化生产、接种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新型基质及胶囊菌种、液体(化)菌种、还原型菌种等菌种生产新技术研究,加强种性检测、轻简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等重大技术研究和贮备。建立健全食用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
鲜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