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我省加快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步伐

  •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何伯伟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强做优我省食用菌产业,提升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省出台《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总产110万吨,总产值420亿元
    产量和效益实现新突破
      食用菌产业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意见》围绕打造“生态健康菇业”的目标,按照“种源安全、资源循环、集约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和机制体制,强化政策扶持、品质提升、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引领,大力实施“1515”产业提升示范工程,加快构建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态化的发展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力争到2017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10万吨,总产值突破42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食药用菌精深加工企业20家,食用菌出口额达1亿美元以上。
    扶持优势品种 形成特色产业带
    提升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资源、品种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巩固优势产区,发展新兴区域,是着力提升全省食用菌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继续重点扶持香菇、黑木耳、蘑菇、金针菇等四大优势品种以及灰树花、秀珍菇、灵芝等珍稀特色食药用菌,建成浙西南和浙中香菇、黑木耳产业示范区,浙西金针菇、浙中珍稀特色食用菌产业示范区,浙南、浙北两大蘑菇产业示范区。产业强县强镇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生产能力占总生产量的60%以上。
    加强源头监管 保护种质资源
    保障食用菌菌种的优质安全
      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提出浙江省第二批食用菌资源保护名录。各食用菌产区要强化源头引种和主栽品种提纯繁育,大力开展良种引选、出菇试验和展示等,着力培育菌种产业和育繁推为一体的生产主体,推进菌种场提升改造和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持10家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单位创建省级示范性菌种场。严格菌种质量管理,将菌种管理从发证、处罚,转变为技术考核、监管服务,重点监管一级、二级菌种场;建立菌种质量检测体系和追溯制度,加大菌种质量抽检,规范生产经营。
    制定技术规范 建设精品园区
    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在现有的基础上,我省将进一步制定完善食用菌生产中标准菇棚、菌棒集约生产等技术规范,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化体系。同时,加强投入品管控,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和非法添加物,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大力扶持培育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主体和专业合作组织等。加强食用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产区老旧菇棚、养菌棚和生产设备提升改造,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培育菌(料)棒工厂化生产中心(场)、食用菌原辅料供应集散中心和废菌糠、筒袋回收利用中心,积极推广“集约化菌(料)棒生产(龙头企业)+分散式出菇管理(农户)”统分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提高标准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17年,建成50个精品园区,老旧菇棚改造率达50%以上;建成500个规范化菌(料)棒生产中心,其中年生产100万棒以上核心菌棒生产中心50个。庆元百兴菇业开发的瓶栽香菇,在2014年浙江省农博会上深受消费者青睐。(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