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目前还有600万人口营养不良。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紧急储备机制和信息系统,以实现及时互助,应对不时之需,成为日益迫切的任务。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亚太区域代表小沼宏之近日表示,东盟要在粮食安全上建立一个完美的数据监测系统,关键在于不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统一步调,并有着共同的紧迫感。
储备机制——中国是最大储备提供国
在泰国农业大学一栋小楼的二层,63岁的威罗吉·塞恩班卡和他的8名同事一起,负责筹划和运营东盟10国与中日韩(“10+3”)的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塞恩班卡之前供职于泰国农业部,是泰国资深的农业专家。从泰国农业部退休后,塞恩班卡开始担任这一紧急储备机制的项目总经理。他说,这一应急机制成立于2011年,直接目标就是要随时应对东盟各国与中日韩可能面对的粮食安全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天灾就是各种自然灾害,“人祸”则可能是人为导致的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和供应恐慌。
充足的大米储备是应对危机的前提。现在,“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拥有专项储备78.7万吨,存放在各个提供国的粮库里以备不时之需。塞恩班卡介绍说,中国是最大的紧急储备提供国,提供了30万吨大米。
在紧急事态下,要实现成员国间的及时支援,在塞恩班卡看来,除了国家间的密切合作,还有一样东西须臾离不开,那就是数据。“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形成重要的指标体系,没有这些指标,你就没法做计划,也没法完成对各国大米储备的评估。”塞恩班卡和他同事的电脑里,储存着13个国家的大米数据,他们做出的各项决定,都是建立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虽然努力在获得‘10+3’框架内各国的大米信息,但由于各个国家条件不一样,我们有时仍然缺少足够的信息和报告,这是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塞恩班卡说道。
监测体系——让政府、农民都受益
如果说,塞恩班卡所负责的是运营大米的储备机制,东盟秘书处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办事处一直努力营建的,是一个叫“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的数据系统。AFSIS就是帮助东盟成员国培训农业数据处理人员和处理分析各国提交的粮食数据。
AFSIS项目负责人蒙托·金察叻说,每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都要向AFSIS提交本国的大米、玉米、大豆、甘蔗和木薯5种作物数据,内容包括种植面积、收获面积、产量、批发价格,还有各国农业劳动力、农产品贸易、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供求平衡、土地利用、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AFSIS对区域内粮食安全情况进行宏观分析,每半年形成两份报告,分别是《农产品展望报告》和《早期预警信息报告》。前者是对区域内国家农作物以及农产品现状和预期的分析,包括某一种作物的面积、产量、消耗、库存、价格、进出口等;后者则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粮食短缺等提出预警,包括投入产出失调、土地受损面积等数据信息。
在金察叻看来,“政府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制定粮食安全计划以及粮食生产和储备政策,同时可以监控粮食供应和价格,防止出现大规模波动;农民则可以调整个人种植和生产,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危害;粮食进出口商也可以依靠这些信息考虑进出口规划,减少自己的损失。”
然而,建立一个涵盖不同国家的信息体系有时让金察叻非常头疼。“每个国家的统计方式不一,标准也不尽相同,对接起来会有困难;还有些国家提供数据不积极,这些都对数据的科学宏观分析产生影响,阻碍了数据体系作用的发挥。”
当务之急——各国需要统一步调
小沼宏之对数据的关注更为紧迫,他表示,东盟还有600万人口营养不良。这提醒我们仍需要努力,以彻底消灭饥饿,保障地区粮食安全。
要达到这个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东盟正在努力建立“东盟一体化粮食安全框架”,以保证该地区的持久粮食安全,改善区域内农民生活状况。
小沼认为,“从目前来看,要建成东盟一体化粮食安全框架,最大的瓶颈是如何掌握足够的数据,这让强化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变得更加迫切。”在他看来,东盟要在粮食安全上建立一个完美的数据监测系统,不在于有多少计算机进行了联网或数据处理,也不在于是否引进了“大数据”之类的时髦词汇,关键在于不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统一步调,并有着共同的紧迫感。“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东盟国家也要未雨绸缪,按人口增长比例规划粮食生产。过去10多年粮食价格的波动也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发生大的饥荒,但并不代表将来没有。我们在关注粮食生产的同时,更要努力完善这个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粮食安全监测系统,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步。”小沼说。
(摘自《人民日报》丁子 俞懿春/文 201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