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屈冬玉在生态农业与农业国际化的模式创新论坛上提出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6月27日,由农民日报社主办的“生态农业与农业国际化的模式创新”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致开幕词并作主题演讲。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为全球生态农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各国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凝聚共识,更好地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屈冬玉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必须走生态保护与人类和谐发展之路。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同时面临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的双重任务,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高效型的可持续农业。要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环境并重的原则,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
  他强调,要抓住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生态农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平台。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交流,建立“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农业资源,推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双边或多边现代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形成。
  据屈冬玉介绍,农业部于近期制定颁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在全国选择一些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农业部还主导开展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启动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稻节水灌溉”、“玉米生物防治”等十二大行动,启动了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的行动计划。下一步,农业部将强化农业生态红线监管,开展沃土工程、减量工程等绿色行动,建立生态农业认证制度,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支持等,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从中国农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和如何走出去两个方面作了阐述。与会专家在讨论中指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却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更成为全球性生态危机。如何让农业生产既满足当前需求,又保证永续发展,值得中国和世界共同思考。来自欧盟、美国的专家也带来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