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余姚市小曹娥镇滨海村农民沈吉连种植的刀豆开始大批量上市,令老沈感到高兴的是,余姚市菜富通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焕淼带着采购人员到田头来收刀豆了,不用再去找销路了。“自从加入了合作社,阿拉种子、技术、销路都不用愁,只要一门心思把菜种好就行了。我家5亩地,去年收入7万多元,今年可能还要多些,比未入合作社前增加1倍还不止,这多亏了阿淼啊。”沈吉连感激地说。
今年48岁的王焕淼,是小曹娥镇滨海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做过油漆匠,也在企业里担任过管理人员,但他心里最记挂的还是土地和农民。上世纪90年代,大棚蔬菜刚在山东等地兴起,王焕淼觉得这是提高土地产出的一条新路子,于是,果断放弃轻松的企业管理工作,自费到山东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之后,他回到村里,建起了当时全镇第一个蔬菜大棚。夫妻俩一个在地里辛勤劳作,一个在泗门菜市场设摊销售,1亩多土地年产值达5万元。
尝到甜头后,王焕淼发展农业的信心更足了,他在朗霞、泗门、小曹娥交界处流转了2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大棚果蔬。大棚果蔬看起来效益不错,但真正发展起来,仍面临许多技术问题,如品种特性、温、湿度控制等。为了种好大棚果蔬,王焕淼干脆把家搬进了大棚,像照料孩子一样照料秧苗。终于,他种的大棚果蔬迎来了丰收,亩效益达2万多元。“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王焕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余姚市菜富通果蔬专业合作社,决心带领乡亲们种植果蔬业致富。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选择入伙社员的一个标准是“家庭贫困人勤劳”。就这样,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51人,其中残疾人和困难户占了大多数,经营土地面积也从20多亩扩大到1200多亩。
要带领乡亲致富,光靠嘴巴说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乡亲们掌握致富技能。王焕淼发挥自己懂技术、善经营的长处,为社员提供种子、技术、有机肥等,又与海通、银树等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合作社生产的果蔬不愁销路。农产品要卖出好价钱,关键靠质量。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焕淼和合作社投入500多万元,改善了生产设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现在,合作社的果蔬基地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基地、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农产品出口免检基地,合作社也成为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社。据估算,合作社成立6年来,仅吸收季节性用工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600多万元;基地产出率比散户高出一倍以上,亩增加效益2000多元;基地还以优惠价为周边2000多户农户提供优质蔬菜种子和秧苗,助农增收。 王文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