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3月10日至4月30日,我省全面组织开展了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行动,由乡镇政府组织村级防疫员对小规模饲养场和散养畜禽实施集中免疫,畜牧兽医部门和场所监管责任人对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开展免疫程序审核,督促落实程序化免疫措施,促使春防工作圆满完成。
春防期间,我省共使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1634.00万毫升,免疫生猪805.80万头;O型-亚洲I型口蹄疫二价灭活苗267.20万毫升,免疫牛、羊分别为10.45万头和161.83万头,O型-A型-亚洲I型口蹄疫三价灭活苗25.40万毫升,免疫牛8万头;使用小反刍兽疫疫苗118.9万头份,免疫羊102万头;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分别为295.40万毫升和384.7万头份,免疫生猪606.2万头;使用猪瘟疫苗2135.95万头份,免疫生猪812.3万头;使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4590.98万毫升,共免疫家禽8591.7万羽。应免畜禽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
春防期间,我省加大活畜禽交易市场、种畜禽场、屠宰场、畜禽集中饲养地疫情监测频率和覆盖面,全面开展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免疫抗体和病原学监测,坚持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全面监测,及时掌握疫情态势;各地严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关,加强动物及其产品饲养、屠宰、运输等场所的动物防疫监管,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调出省活畜禽检疫出证管理。
我省按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防疫物资储备,落实好无害化处理设施或病死动物深埋场地;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设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常年储备1500套防护服、10吨消毒药、各种疫苗2000万头(羽份)、以及大型电动喷雾消毒机等其他应急处置器材;全省基本建立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管场、健康证管奶、户口薄管牛”的“两证一簿”制度,健全了存栏奶牛“两病”普查制度,阳性奶牛场还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连续监测,检测出的阳性牛均作扑杀无害化处理。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动物防疫宣传、培训活动,特别是针对今年“对未免疫羊和新补栏羊要实施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的新要求,各地重点对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操作技术、疫苗使用等开展培训,提高动物疫病科学防控能力。省、市、县、乡四级累计举办各类动物防疫培训班200多场,培训人员1万多人次;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防疫和政府购买服务经费8000多万元,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同时,省指挥部派出5个工作组,赴全省开展猪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抗体“飞行检测”,对检测不合格场点及时督促整改补免,确保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