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秸秆+有机肥+菌剂

“地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初显成效

  既节能,又减排。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都被一项技术占了,那就是省农科院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刚刚研发的“地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前段时间,笔者走访了杭州萧山戴村镇郑氏蔬菜专业合作社,这里是杭州市“菜篮子”基地之一,平均每天向杭州市场提供8吨左右蔬菜。在合作社负责人郑来兴的带领下,我们走入了基地的设施大棚,里面正在进行“地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试验。
  5个番茄大棚,一场较量正在默默进行。在对照大棚,番茄苗长势不盛,稀稀拉拉的叶子耷拉在枝条上,还未有结果迹象。而在不同配方的4个试验组,长势则明显不同,植株粗壮、叶片饱满,整体呈现欣欣向荣,并已有番茄挂青果了,可比对照组早熟十余天的样子。特别是“秸秆+有机肥+菌剂”的组合配方,更是脱颖而出。在另外5个茄子大棚,种植比较试验结果也相类似,“地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设施蔬菜的提质增效非常明显。
  据省农科院专家符建荣研究员介绍,地埋式秸秆反应堆技术主要是将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混合埋施在大棚土壤种行之间,通过添加高效生物菌进行生物发酵,利用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CO
2
  对大棚进行二氧化碳施肥,解决大棚中CO
2
严重亏缺问题,同时利用发酵热能对土壤起增温和保温作用,发酵后的残渣也是优质有机肥,可用于土壤培肥,修复退化土壤。
  据专家介绍,设施蔬菜高强度栽培条件下,局部生态环境人为改变,土壤自然条件下的水热气条件和水肥管理等均不同于一般大田,一些土壤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次生盐渍化趋势加快、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养分元素不平衡等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冬季大棚栽培,在密闭条件下设施内CO
2
的严重亏缺,影响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成为肥料养分效率的限制因子。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多是通过好氧堆肥生物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直接用于改土培肥或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CO
2
  却没有有效利用。而单独采用CO
2
  施肥方法,成本高,持续时间短,CO
2
浓度较难调控。“地埋式秸秆反应堆”技术则在滴灌技术的配合下,通过水分控制有效调节有机废弃物发酵过程及CO
2
的释放。
CO
2
  问题解决了,化肥利用率上升,施肥的成本和人工就自然减了下来。此外,秸秆发酵后的残渣有利于新鲜腐殖质在土壤中形成,促进土壤团粒结构改良,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提高作物产量。
  据悉,此项技术目前己在我省的平湖、玉环等地应用,收到较好的成效。去年,平湖市广陈镇采用“地埋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种植的番茄个头均匀,着色一致,内容物紧实,单个番茄可重达265克,亩产量比常规施肥增产1.2%-56.9%;在玉环县玉环科然农作物合作社,使用该项技术甜瓜产量比常规对照区提高了60%-88.6%,甜瓜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常规施肥的提高1.9个百分点,风味更加适口。
邵敏
相关链接
  我省的蔬菜种植以设施栽培为主。2014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08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80万亩,占16.7%。如果按照设施大棚减施复合肥25公斤/亩计算,那么全省减少复合肥施用量0.45亿公斤,农户可节省肥料费用1亿多元。如果按照设施大棚消纳秸秆1500公斤/亩计算,那么全省可消纳秸秆近270万吨,占我省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的23%;较之以简单焚烧方式处理秸秆,约可减少1.35万吨的PM2.5排放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