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养猪不再凭感觉 依靠数据来说话

“互联网+”使金东傅村养猪合作社省工又增效

  □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这些天,金华市金东区傅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第5栋智能猪舍正在进育肥猪。“这批生猪每头重25公斤左右,总共400头。”合作社理事长金新振说,有了智能猪舍,他只要拿出手机,智能猪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浓度等情况,猪群的体重分布、日增重、料肉比等数据,都一目了然。“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金新振说。
  “养猪不再凭感觉,依靠数据来说话。”据金新振介绍,2013年,他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起建立了养猪场的“智能化育肥猪群养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猪舍环境调节和猪体重调节两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是智能猪舍。每个智能猪舍面积约500平方米,各有400头猪。“让它们群居,符合生猪的自然习性。”金新振说,猪舍内配有起居室、餐厅、卫生间、娱乐嬉戏区、隔离区等,能满足生猪的各种需求。另外,猪舍的智能系统还能快速测出猪的体重并根据其肥胖程度,分配适宜的营养餐。如果出现异常体征,则迅速送入隔离区,接受技术人员“门诊”或特级护理。“接下来我准备进行小批量试验认养,认养人每天可以实时监控生猪的生长情况,猪有没有生病,有没有吃药都清清楚楚。”金新振说,这一系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仪和每头猪耳朵上的电子耳标,把数据传给控制系统的终端,经过配套的云平台计算分析后,再将数据传到手机上,猪舍环境和猪的生长情况就能一清二楚。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6000多头猪,已有2000头住进了这样的智能猪舍。依托自动化智能设备,整个合作社只要5名饲养员,而按传统模式至少需要20多名。“这套系统的运用,不仅省下了人工成本,其他成本也大幅降低。”据金新振粗略估算,如果存栏生猪全部住进智能猪舍,按每头增效100元算,合作社每年可以增加收益60多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