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其产量的稳定遭受高温的威胁。据统计,全球水稻产量受到高温潜在威胁的面积约400万公顷。到2050年,高温会使全球粮食减产20%至40%。
正因如此,发掘作物抗高温基因资源,进而培育抗高温新品种,一直是科学家待解的难题。10多年前,中科院院士林鸿宣就开始关注这一重大农业问题,如今,其团队首次从作物中成功克隆了控制高温抗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而且,经实验证明,带有这种基因的水稻比其亲本对照产量高出很多。近日,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全球平均统计,结实季节温度每升高1℃,粮食作物会减产2.5% 到16%。2013年极高温天气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全国农作物受灾1.68亿亩、绝收2257万亩,造成粮食损失2064万吨。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抗热性状的改良,但效果并不理想。能否从遗传学入手,发掘抗热基因用于提高作物品种的抗热性?最终,林鸿宣将目光聚焦在了非洲稻上。尽管亩产不如亚洲稻,非洲稻依然被科学家们视为一个有待开发的珍贵基因资源库,尤其是它表现出的相当强的抗热、抗旱性。
林鸿宣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非洲稻抗高温的基因片段。因为非洲稻有3万多个基因,要在这么庞大的数据里找到承担抗热大任的基因,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条被放逐的鱼。而且,高温抗性实验涉及温度和湿度控制,实验的环境条件很难把控。
还好,他们有着自己的“法宝”,那就是分子标记法。在庞大的基因组这张地图上,他们对抗热基因,一步步追踪,终于在大规模的筛选中,找到了一个包含抗高温基因的片段。
最终,林鸿宣等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克隆了这个基因,并将其命名为高温抗性1号基因(TT1)。他们发现,一般水稻在高温条件下,细胞内的蛋白质会大大失去活性,并具有毒性,造成水稻枯萎死亡。而引入TT1基因的水稻,能够快速降解因高温而变性的蛋白,并清除这些有毒垃圾,避免水稻死亡。而且,清除以后,细胞中没有用的蛋白可以作为原料,降解变成氨基酸,从而循环利用原料,抗热性会变得更强。
研究人员还将基因导入到草坪草和十字花科等植物中,发现TT1在不同物种中都具有提高植物高温耐受性的功能。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我国栽培的水稻品种中其实也有该基因的“姊妹基因”,而且这些“姊妹基因”的抗高温能力也各有差异。“生长在低纬度地区的品种,由于面临的生长环境温度较高,该基因的抗高温能力就稍强;反之,高纬度地区品种中,该基因的抗高温能力就弱。”林鸿宣说,事实上,TT1“姊妹基因”早就发挥了使水稻适应环境温度的作用。
TT1只是支撑非洲稻抗热能力的一个基因。他们发现,至少还有4个主要基因位点也在发挥着作用。也就是说,还会有高温抗性2号、3号等将被发现。尽快找出其他4个基因位点成了摆在林鸿宣等人眼前的任务。“我们希望找到别的基因,集合在一起应用,那时抗热性能会更佳。”林鸿宣说。
(摘自《中国科学报》王珊 黄辛/文 201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