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三农”领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除了银行业,其他金融领域在此发挥的作用亦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近日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上强调,促进资本市场与“三农”的有机结合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证监会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夯实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加强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工作。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姜洋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从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看,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是重要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博士郑醒尘表示。
近年来,“三农”领域的直接融资规模已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5年3月底,共有3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融资额达287亿元;已上市农业企业再融资217亿元。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57家涉农企业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95亿元。
不过,姜洋指出,虽然资本市场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存在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不高、风险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证监会将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拓宽资本市场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尤其要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鼓励证券公司立足当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将主动适应农村实际,推动证券基金等经营机构开发惠农产品,满足不同农业企业和农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发挥期货期权市场优势
在“三农”领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往往是整个行业从业者最为关心、也是公认最难把握的因素。
姜洋认为,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且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主体对价格波动风险的敏感度上升,因此迫切需要运用期货交易机制来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实现稳定经营。
据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李正强介绍,随着近1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交易中心。由于品种覆盖面广,风险防控体系相对完善,已具备了为“三农”提供服务的条件。
除了期货市场,姜洋还着重强调了期权市场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指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些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很注重期权的运用。他们把期权作为政府补贴政策,代替了金钱的直接补贴。而在我国,棉花的直接补贴已达上限,如何改革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重点。”
据了解,“订单农业”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主要的模式。但由于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订单签订后,当最终价格没有达到农民的理想利润点时,往往会出现违约的现象。那么,在针对如何保证收购商利益的问题上,期权恐怕是目前最好的解决之道了。“因为期货公司自己不能做项目,‘订单+期货+公司’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允许期货公司成立子公司,与农民签订协议,保证农民利益点实现的同时,顺便也解决了农民可能不履约的问题。”姜洋介绍。
整合资源联动发力
郑醒尘说:“如果要发挥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的支农作用,就需要与供销合作社、专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保险机构等相关主体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发展服务。”
李正强还认为,当前农民可抵押的东西不多,可以通过期货服务商在市场做期权的套期保值为农民增信,从而帮助农民从银行取得贷款,为“银期合作”打开双赢的局面。此外,他还提出,当前市场涉农保险一般是传统险种,希望可以开发一些为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保险的产品。
对此,郑醒尘也表示赞同,“发展农产品的目标价格保险或价格指数保险,期货公司提供风险对冲服务,银行为购买目标价格保险的农业生产者提高信用评级。”这样就在市场上形成了合作社+银行+保险+期货公司的联动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本市场更好地为“三农”提供服务。
(摘自《农村金融时报》 贾泽娟/文 201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