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次高校老师与中学校长之间关于“浙江高考改革与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话,在杭州激烈上演。北大、复旦、中科大三所知名高校的11名教授出现在现场,与浙江省内40多所知名中学校长交流,共同探讨新高考时代下,应该如何培养学生。
“三位一体”等招生模式受青睐
“2017年的新高考模式中,高校共有4个通道可以选拔人才,在4个通道中,北大、复旦作为985、211大学,能否把‘三位一体’作为招生的一个基本方式。”杭二中校长叶翠微在发言时说。
叶翠微的说法与慈溪中学校长鲍旭明的想法不谋而合,“北大、复旦、中科大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在招生时,是否可以多增加些‘三位一体’与自主招生的比例。”
对于中学校长提出的意见,现场负责高校招生的老师给出了正面的回应。
“我们发现通过不同方式招收的学生,如在浙江通过中学校长或者老师推荐的学生、自主招生的学生、学科竞赛选拔进中科大的学生,后续的整体学习成绩要高于平均水平。”中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傅尧说,也因此,今年中科大在浙江省有“三位一体”招生。
在北大也有类似的数据统计,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自主招生、学科竞赛的保送生,以及高考4种不同渠道进入北大学习的学生中,后续在学校里表现最好的是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进入北大的学生,之后是通过自主招生和学科竞赛保送进入北大的学生,最后才是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学生。
大学应提前在中学开设先修课程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除招生模式外,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学老师的自我提升,以及与大学课程的对接等问题,也都被现场的中学校长提及。“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如果仅凭高中老师的力量开课,很难全面合理地给学生科学指导,高校老师能否提前进入高中课堂,全面地给学生介绍大学专业的一些课程?能否给中学老师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培训?”鲍旭明说。“高中老师能否重返高校进修,我很想今年暑期的时候,把一些愿意进修的老师送回高校,之后再去面对我们新型的人才培养,以及稀缺人才的培养。”叶翠微说。
此外,叶翠微还提到一点——大学先修课程。他认为,大学先修在哪?就是修在学生真正对某一个领域的兴趣和痴迷。要使高中学生把这个内容玩转,还是需要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有所作为,“先修课程能否真正地通过一种学校行为搞一批很有质量的试点,引发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评价,自觉去跟进。当然,玩法是要去功利的。”
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论坛的现场,北大教育学院书记文东茅首发了“学考科目等级赋分对高考区分度的影响”的课题报告,他以慈溪中学、新昌中学、舟山中学、长兴中学、桐乡高级中学、富阳中学、衢州二中、义乌中学、台州中学共9个高中学校的联考成绩作为数据,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与建议。
1.选考科目满分的学生,不要再为了“占位”而重复考第二次。文东茅认为,选考科目的赋分计算方式与英语听力29分到30分的模式不同,选考科目即使考试分数上涨了1分,但最后的赋分不一定会上涨。此外,他还强调,选考科目满分的学生,如果再去考第二次,很可能会被高校在录取时进行品德上的扣分。
2.学生不能偏科。根据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偏科的学生即使考试的总分高于各科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的学生,一旦计算成赋分之后,赋分的总分有可能反而会低于各科成绩比较均衡的学生。
3.不要过于注重高考和选考科目成绩,应该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以中科大在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招生为例,综合素质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中占30%,1分等于语数外6分或选考科目提高2个等级。换言之,面试80分与90分之间的10分之差,相当于高考总分中的60分。
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