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一把手访谈
□本报记者 俞圣威
自2013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后,我省旱粮生产成效显著。磐安县是我省旱粮生产大县,在发展旱粮生产中,他们是如何抓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各地借鉴?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磐安县县长傅显明。
记者:磐安县对发展旱粮生产有何考量,如何布局?
傅显明:大力发展旱粮,是基于磐安县情、经过长期实践作出的战略选择。磐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旱地多、水田少是我们最大的县情。根据这个县情,我们致力寻找一条有山区特色的粮食生产路子。这条路子的基本思路是“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核心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主要方法是利用冬闲田和旱地资源。2014年,全县旱粮播种面积8.93万亩,产量2.34万吨,分别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的72%和60%。2015年力争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43万亩,新增旱粮0.3万亩。
我们按照“全县统筹、科学布局”的要求,构建符合县情的旱粮生产格局和产业体系。去年开始,我县编制了新一轮旱粮生产规划,重点抓好旱粮生产“万千百”基地建设,争取到2017年,全县旱粮播种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超3万吨。
记者:磐安县在发展旱粮生产上有何独到之处?
傅显明:农民发展旱粮生产的积极性高不高,关键看效益好不好。近几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旱粮生产的效益。一是依靠新品种新技术来增效益。重点围绕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甜玉米、小番薯等主打旱粮品种,先后引进了“华珍”、“心香”等10多个新品种。同时,推行钢架拱棚栽培、喷滴灌设施栽培、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小番薯双季栽培等新技术。二是通过创新耕作制度来增效益。我们成功试验并推广了浙贝母—甜玉米—秋大豆、浙贝母—甜玉米—甘薯、蔬菜—玉米—大豆、玉米—西瓜、马铃薯—春玉米—萝卜、双季小番薯等近10种间作套种、林下套种等新型农作制度,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大力提升经营水平增效益。我们突出新型主体培育,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升旱粮生产组织化水平和综合效益。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5个、家庭农场143家,这些经营主体带动农户3.5万户,联结基地6.5万亩。
记者:磐安将如何继续引导、鼓励农民发展旱粮生产?
傅显明:主要是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扩生产,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二是建好基地稳生产,加快推进旱粮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立一批规模大、设施配套全、生产条件好的旱粮生产基地。三是落实责任抓生产,将旱粮生产列入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四是服务粮农促生产,加强支农服务,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联基地、联大户”和“五送”服务活动,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推动旱粮高产创建活动,发展电子商务,拓展旱粮销售市场,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旱粮生产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