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整合分散资源 建立统一平台

兰溪智慧农业站上“互联网+”风口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拉近,拉近,好!糟糕,看来我们定的时间有点晚了。”站在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正在筹备今年兰溪市枇杷文化节的市农业局局长严秋林,看着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的基地枇杷有的已开始成熟,担心原定于5月中旬举办的枇杷节有点晚了。
  在办公室里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农业基地的生产情况,得益于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建设的数字农业骨干平台。
  兰溪市数字农业骨干平台对原先零散分布、各自为战的各种业务平台进行了整合,目前共汇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30多个平台,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统一调用,24小时为农户提供服务。
  记者看到,农民只要通过该平台的病虫害数字化辅助诊断平台,在下拉式菜单中选取某一农作物品种,就能查看到清晰的彩色图片以及病虫害发生的症状、防治措施等资料。该平台的测土配方施肥咨询系统,汇集了该市农业部门多年来开展测土配方的成果,全市所有耕地的土壤基础肥力数据都能查到。农户可以选择自己的地块,输入想种的作物和目标产量,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施肥建议卡。
  而本文开头所述的一幕,是该平台农业生产监控管理及病虫、灾害预警系统功能的呈现。该系统在粮食、茶叶、杨梅、枇杷、兰花等主导产业的10个重点基地设立了生产情况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了30倍光学变焦、可360度转动的高清摄像头,镜头能把作物生长情况、有无发生病虫害等情况直观地展现在农技人员面前。“有时候生产主体还没发现他们种植的作物发生了病虫害,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打电话给他们,他们才恍然大悟。”兰溪市农业局相关同志说。
  据该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能看得到即时情况外,平台还能实现远程即时现场诊断,农民只要通过带有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将镜头对准病虫害发生部位,相应的农技专家就能进行远程诊断。此外,通过车载执法取证监控系统和单兵执法取证监控终端,可以将灾情、执法现场状况即时传输到农业指挥控制中心,为服务和决策提供支持。
  据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和开发,建成一个全部涉农数据融会贯通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兰溪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互联网+农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