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季大棚芦笋采摘上市的高峰期,笔者在平湖农村采访时发现,依托品牌效应,当地农民种植的5000亩大棚芦笋,每天被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上百名小贩抢购一空,农民足不出户实现了增收。
近日,笔者在位于平湖市新埭镇兴旺村的中华芦笋基地看到,30多名员工有的在大棚里采摘,有的在分拣包装。基地业主金中华告诉笔者,这些上午采摘上来的新鲜芦笋,下午三点左右就被杭州一商贩以每公斤20元左右的价格抢走。“这个客户在我这里已收了五年了,每年都来的,因为我们有农技站指导,在施肥、用药等方面,客户都很放心。”金中华说。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平湖的大棚芦笋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不但走上了良性化发展的道路,而且也从最初的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星光村农民沈金龙种植大棚芦笋380亩,这几天,每天有2吨多的新鲜芦笋由上门而来的小贩收购销售到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大型超市,价格也比其他芦笋要高出许多。“创建品牌后,我们的生产和管理都有了一定的标准,这个品牌已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市场得到了认可,销路打开了,价格要比同类产品高出30%左右,品牌直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沈金龙介绍说。
据了解,由于全面推广了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强化了质量安全管理,平湖农民种植的5000亩大棚芦笋优质品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新埭镇的“星秀”芦笋还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我们通过创建农业品牌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埭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盛保龙说。
品牌化经营叩开了平湖芦笋进军市场的“敲门砖”,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去年,平湖市5078亩大棚芦笋实现总产值7074万元,同比增长27.3%;平均亩产值达到13930元,同比增长21.9%。今年,全市的芦笋种植面积有望突破7000亩。 平龙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