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天公不作美 市场变化多

今春,苍南农民遭遇番茄之殇

  □本报记者 蔡希师
  晚于两广,早于山东,苍南番茄因天时地利积蓄了偌大的先天优势。在“出道”的十年里,苍南番茄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几乎没有对手。尤其近两年,苍南番茄价格持续走高,每公斤两元出头的成本,去年卖出7元1公斤的高价。因此,苍南番茄在多数人的眼中成为了一只“金果子”。但2015年春天,苍南番茄却遭遇了“寒冬”。望着因滞销而弃的满地番茄,苍南农户百思不解,这究竟是怎么了?
“金果子”曾给苍南农民带来高收益
  走近苍南乡镇近郊的田野,一眼望去所见几乎都是遍布的番茄大棚。田头路边的番茄分销点,停着几辆挂着各省牌照的大卡车,正在装载成筐的番茄。
  蒋国华是来自安徽合肥的番茄收购商。据介绍,他从2005年就开始在苍南做番茄生意。“十年时间,做苍南番茄生意从来没赔过。”苍南地处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独特气候,造成了番茄反季节种植的先天优势。在蒋国华的印象中,苍南有七八个专门收购番茄的安徽大客商。春节期间到5月份安徽市场上的番茄主要来自苍南。“以前合肥市场的番茄都是苍南货。”赚钱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无独有偶,来自山西太原的收购商曹大晓告诉记者,他从2011年开始进入苍南番茄市场,四年的时间不能说赚得盆满钵满,也算是效益不菲。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公斤番茄从苍南到山西,算上人工费、装筐费和运费大概在1.30元左右,2014年,他总共发了30车,按每车22吨算,1公斤赚个0.6元,也有近20万元的利润。“我在市场里发货算少的,有些收购商每年发货近百车,利润非常可观。”
从数百亩到3万多亩,如此扩种合理吗
  上世纪90年代,数百亩;2005年,近6000亩;2014年,3.6万亩。十年间,苍南番茄的种植面积成几何倍数扩张,种番茄的荷包也越来越鼓。看到喝上头口水的农民赚钱,其他人自然不甘落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种植番茄的队伍,日趋饱和的市场加之天气骤变影响下,番茄丰产带来的滞销危机也越走越近。
  叶老板是灵溪镇河口叶村人,他告诉记者,因为这几年苍南番茄大热,他早就有搞番茄种植的心思,看到2014年初的天价番茄,终于狠下心流转了50亩地投了100多万元开始种植番茄。“第一年的投资每亩大概2.8万元左右,到现在才卖了10多万元。”据他介绍,现在卖了近10万公斤,还剩20万公斤番茄在棚里,进入四月中旬天气如果降温也许还能赚点钱。
  而记者在龙港镇苍南番茄市场遇到的福建农民罗开玉则更显心酸。两年前,罗开玉看到苍南番茄大热,就从家乡来到苍南搞起了番茄种植。2014年的台风打去了一年的辛苦,2015年无灾无害,满心欢喜的他却遭到了一场番茄低价风波。“两年赔了20多万,实在没想到。”满身泥点的罗开玉握着手中的1030元钱苦笑着告诉记者,今天3车近1350公斤的番茄卖了这么点钱,还不如去年一车赚得多。
  今年苍南番茄丰产不丰收已成定局。
苍南番茄之殇,振兴之路在何方
  大棚种植的苍南番茄,价格较之其他地区的番茄价格偏高,红色素也较低。因此,苍南番茄无法作为番茄酱的加工原料。作为时鲜货,销路显得异常重要。在今春这场苍南番茄销售的寒流中,有人瑟瑟发抖,也有人安然置之。
  苍南县龙港镇的朱直升无疑是幸运的。据朱直升介绍,他种植番茄已经有20多年,现在100多亩地种的全是精品番茄。前几年,随着当地番茄种植队伍的渐渐扩张,朱直升意识到销路对苍南番茄的重要性。于是,朱直升专攻精品番茄市场,与杭州勾庄的蔬菜商达成协议,早早为自家的番茄找好了销路。今年4月上旬,他家的番茄刚一上市,合作商就将产出的番茄包销了。朱直升告诉记者,他家的精品番茄成本价约为每公斤2.4元左右,收购价基本在2.6元上下浮动。“亏本应该不会,这一个星期的销售能够保本,后半个月卖的钱,都是进账,如果价格能上去,则效益还是不错的。”
  今年的番茄之殇不仅是苍南农民的心头之痛,同样也愁坏了苍南县的农业部门。在为苍南番茄积极寻找销路的同时,他们也在寻求适当的政策减轻农户压力。苍南县农业局农业站站长林辉告诉记者,出现番茄滞销情况后,县农业局就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心支公司讨论过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问题,并在三月份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近期,在温州市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下,正逐步完善方案。大家都希望在今年推进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作为春季番茄的主产区,除浙江以外的山东、广西等地,今年也出现了价格偏低的现象,但是由于苍南的种植面积较大,所以导致情况较之其他地区严重,预计有近1/3的种植者亏损。在经历这次番茄之殇以后,农民将会更加理性对待番茄扩种问题。相关业内人士提醒,在今后的番茄发展过程中,应考虑周边地区的种植情况,通过多品种、早中晚搭配,适当错开上市期。同时,采取多元化模式,加强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