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支部书记朱张金是个有故事的人。10多年前,他用卖牙刷、卖领带赚来的2万多元办起了皮革厂,2006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后来,他回到村里,成立了国内首家到巴西购地种植大豆的民营企业——浙江福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说起去巴西种植大豆的故事,朱张金说,是9年前的那次巴西之行,让他萌发了这一念头。2006年,朱张金去巴西采购牛皮,农场主开着小飞机来迎接的情景让他印象深刻。“在巴西,一个农民可以种植1万亩地,这使我对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朱张金说。一年后,他成立了浙江福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900万美元在巴西建立了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从事大豆种植及相关业务;2008年4月,公司增资980万美元,在巴西购得1700公顷土地,扩大大豆种植规模。
朱张金告诉记者,公司在巴西采用“大豆-水稻”轮作的模式。这一模式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亩产大豆210多公斤、水稻250多公斤,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250元。为让更多的村民从到巴西种植大豆中得到实惠,2009年,朱张金在村里成立了粮油种植合作社,732户农户自愿投资500多万元,入股福地农业有限公司,参与公司的收益分红。
初尝甜头后,朱张金投身现代农业的信心更足了,视野也更广了。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华丰村积极寻找“走出去”的舞台。现在,村里已与甘肃省靖远县相关单位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准备在那里建立农业基地,开发现代农业。“以前,人家都叫我‘皮革大王’,其实,我更想办一家农业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朱张金信心满满地说,他希望将华丰村的先进理念与外地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