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在温州,黑绿牌大米是不少市民都熟悉的东北大米品牌,也是他们眼中的优质大米。令他们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品牌的创建者是一群地道的温州农民,他们10多年前就在黑龙江前进、前锋等农垦农场承包土地种水稻。
57岁的陈定友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黑龙江垦区温州绿色粮农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过完年后他就早早地从老家赶回了东北基地,开始紧张的春耕备耕了。
去东北种粮前,陈定友就是乐清市的种粮大户,在当地小有名气。“乐清耕地少,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陈定友告诉记者,2001年温州市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号召全市种粮大户走出去,到黑龙江垦区种粮。于是,陈定友告别故乡,凭着温州人敢闯敢拼的勇气,来到黑龙江种粮。
到了东北,陈定友才发现,相比东北一望无际的沃土,他以前在温州纯属“小打小闹”。“当时农垦部门让我们看的是一些低洼地,当地人不愿耕种,但一块地就有1000多亩!在老家哪有这么大的地块,我种了20多年地都没见过,那种兴奋没法表达。”于是,陈定友当即就决定留下来了,并一口气承包了1万多亩地,第二年春天就播种、插秧,满怀希望期待着丰收季节的到来。谁料,那一年10月下旬,当地下了一场20年不遇的大雪,一夜之间压趴了所有的水稻。陈定友和另外5位温州农民在黑龙江种的水稻颗粒无收,损失超过800万元。
大雪压垮了水稻,但没有压垮温州农民。在温州市政府的援助下,陈定友和同伴们振作精神,恢复生产,同时也慢慢地摸准了北大荒的“脾气”。现在,他们种植的“超级稻”亩产达到500多公斤,而且不打药,是绿色无公害大米。随后,陈定友又投资1000多万元,在黑龙江绥化市肇东县包下了1万亩荒地种粮。他告诉记者,如今,乐清籍农民已承包了黑龙江上百万亩土地种粮,每年运回温州的优质大米有2万多吨,成了温州粮食市场供应的大“后方”。
“以前在乐清种粮,因为受到土地条件和人力成本的限制,种粮很辛苦却不挣钱。东北成片的土地非常利于机械化生产,成本低,种粮效益相当可观,承包300亩土地一年就有十几万元的收益。”陈定友告诉记者,“今年又有不少老家农民和我联系,希望跟着我走出去种粮,我也准备带动更多老家农民闯东北,建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