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通讯员 楼敏俊 蒋仕杰
本报讯 日前在诸暨市召开的全省水稻育供秧新模式推广现场会上,一种国内首创的育供秧新技术模式——“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吸引了与会者的眼球。
这种技术模式就是由育秧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处理、流水线播种、温室或大棚内叠盘、保温保湿出苗等过程,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给用秧户,由用秧户在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过程,是一种“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育供秧新模式。
这项新技术模式由浙江省农业厅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研发,并从2013年开始在诸暨试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惠哲介绍,出苗阶段是水稻种植中最重要的环节。这种模式将最好的技术全用在了这一环节,“它攻克了制约水稻机插发展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出苗不齐、出苗率低的问题。”
诸暨的试点表明,与智能化玻璃温室育秧中心相比,采用这一新技术模式后,空间置盘量可增加6倍以上,室内出苗管理时间由5天缩短到2.5天,供秧能力提高12倍以上。由于出苗秧秧盘可以叠盘,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运输距离加长,供秧范围大幅扩大。“今年,该技术模式已列入我省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项目研究和示范内容,并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岳钧说,我省计划在诸暨、余姚、瑞安、嘉善等县(市)和宁波市鄞州区、衢州市衢江区各建一个示范基地,形成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1+N”育供秧模式,在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种植过程中实行集中育供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