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女子10年资助6000人 身患癌症依然坚持

  她没有固定工作,却把爱心助学当做一份了不起的事业,10年持之以恒;她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反而“挪用”丈夫的工资,用于活动开支。丈夫工资卡上的5000多元余额,就是两人目前最大的财产。
  但她从不觉得自己穷。5年来,她拖着病体一手组建起了巴中最具影响力的爱心助学志愿者团队,成员由最初的2人发展到300多人;与“壹基金”等9个慈善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常年接受资助的孤儿或特困学生200余人,接受过她各种帮助的总计6000余人。
  她名叫张彦杰,来自大凉山,却在巴中谱写出这段传奇,前不久被表彰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二人之力 开启慈善之路
  3月10日晚11点,夜深了,张彦杰还在电脑前忙碌,根据安排,周五要到3所学校分发爱心助学款。她得细化活动执行方案,她的丈夫李友生不时凑过来给一些建议。
  今年40岁的张彦杰是四川凉山州德昌县人,2004年,她与巴中市恩阳区柳林中学教师李友生结合。婚后张彦杰来到巴中,先后做过私立学校的老师、商场的营销策划。
  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工作还没落实的张彦杰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惨景,决定为灾区孩子做点事,夫妻俩赶赴灾区,并通过网上搜索,加入一个名叫“5·12爱心助养群”的慈善团队,资助了重灾区汉旺镇7个失去父母的小学生。
  回到巴中后,张彦杰开始留意身边的困难学生。她最初将目光投向丈夫任教的班级,圈定了几个亟需帮助的特困生,向一些外地爱心团队发出求助信,但石沉大海。
  远水难解近渴,何不自建一个巴中本地的爱心群?张彦杰提出这个想法,李友生当即赞同。两人说干就干,于2009年1月成立“巴中爱心助学志愿者群”。
三年坚持 团队影响力剧增
  网上“化缘”何其艰难。不知发了多少邮件,做了多少解释,但几乎没人相信他们。直到有一天,一个陌生网友主动加了张彦杰的QQ,在多次试探并暗中考察之后,这个网友向公共账号打入了2000元。
  这个迟来的开张,着实令夫妻俩兴奋。之后,张彦杰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求助信息或捐赠人的信息,与省内外慈善组织联络,撰写活动方案。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张彦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每天都要去丈夫学校的办公室蹭电脑。直到后来柳林中学给他们分配了一套70多平米的宿舍,网友向其赠送了电脑和打印机,“打游击”的局面才基本结束。
  这些困难没有影响爱心群的日益壮大,事业有成的商界人士、机关干部或媒体老总纷纷加入进来,与“壹基金”、上海“萤火虫”、“雅安绿风”等9家省内外慈善机构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对一、多对一的善款捐助人遍布全国各地。张彦杰的团队影响力日盛,成为巴中爱心助学的响亮品牌。
身患癌症 好心网友默默资助她
  在团队中,张彦杰将自己定位为“摆渡人”,一头是爱心人士,一头是受助的孩子。在摆渡过程中,各种困难自始至终都存在。
  爱心助学群成立后的第二年,张彦杰就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李友生每月2813元工资,是一家四口唯一的收入来源。因为家庭困难,欠债十多万元,她已有两年多没有复查了。张彦杰并不讳言家庭的困境。她作为团队负责人,去外地联络慈善机构、家访、组织活动都需要花钱,加上电话费,每个月大约要用掉1200元。“娶了个败家的老婆,亏不亏?”经常有人这样问李友生,“呵呵,不亏不亏!”他总是如此憨憨地作答。
  虽然已在柳林街道生活了6年,张彦杰因为太忙,和街坊邻居交往不多,大家更多是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关于她的一些事。看着她拖着病体成天风风火火,有人怀疑:“她都自身难保,还能做这么大的事?”,还有人嘲笑:“这人身体有病,难道脑子也病了?”
  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张彦杰也曾有过关闭爱心群的想法。“身体累,心也累,有时真的撑不下去。一关了之,就彻底解脱了。”她还想过,将爱心群移交他人管理,但又不大放心。“你该找份工作,改善一下家庭条件。这么做,值么?”张彦杰没有正面回答,她说,自己虽然读书不多但崇尚知识,看着一批又一批受助的孩子考上大学,成就感油然而生;自己又是一个极易满足的人,每每翻看孩子们寄来的信件,读到“张妈妈,上帝给我们关上门时,你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妈妈,身体是革命本钱,要保护好身体,才能给更多人送去福音”等字句,不禁让她潸然泪下。
  张彦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当她查出患有乳腺癌,对生活绝望之时,就是一位爱心群成员天天发短消息鼓励她,给她提治疗建议,每月定时给她寄款,直到2011年6月病情稳定下来。她正是怀着感恩的心,把爱心群继续坚持下去。
  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切因为爱,张彦杰给出了答案。
(摘自《华西都市报》 谢颖/文2015年3月1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