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法制

余姚捣毁一家冒充“国际大牌”的黑作坊

涉案金额上千万元

  •   近日,余姚警方成功侦破一起涉及全国5个省(市)、涉案金额达上千万元的生产销售假药、伪劣商品特大案件,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9名,扣押假冒国际知名品牌的牙膏、化妆品、处方药膏等共计 10类、18万余件,彻底斩断了这条通往境外的涉假美容药品生产销售利益链。
    “地下工厂”深夜制假
      这家生产“国际大牌产品”的工厂在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紧挨着一座小山,崎岖的道路和扎堆的乱石成了天然屏障,就连当地村民也很少至此,非常隐蔽。据村民反映,工厂白天大门紧闭,到了晚上灯火通明,只看到大桶大桶的化学试剂被运进来,整车整车产品被运走。
      警方根据线索进入工厂,发现车间内堆满了桶装化学原料,操作台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磅秤、烧杯、量筒等,且都蒙着一层厚厚的化学粉剂;机器设备上还留着几支灌装了一半的药膏,包装上全是英文标识,整个厂区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通过清点工厂内的遗留产品,民警发现牙膏、化妆品、处方药膏等各类美容药品的外包装均为全英文标识,且不乏Vaseline、Sensodyne、Leo、Radian等“联合利华”、“励澳制药”旗下的产品,共计10类、18万余件。
      警方当天没有在工厂内找到黑作坊主。原来,这家“国际工厂”的主人陆某夫妇在年初感觉到了近期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决定出去避避风头。办案民警通过调查排摸,发现陆某藏匿在余姚市区一租房内,其妻方某则藏在慈溪市龙山镇的女婿家里。2月18日清晨,警方在余姚、慈溪两地将陆某夫妇抓获。
    “代理商”牟取暴利
      陆某曾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员工,对美容药品的成分有所了解。2011年,受化妆品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夫妇俩决定“单干”。相岙村的工厂里的员工都为临时聘用,工钱按每小时9元计算,只从事灌注、包装等低端业务,产品成分的掌握、试剂的调配都由陆某一人完成。
      据陆某交代,一支从他这里生产的“处方药膏”,从外形、颜色到气味几乎与正品没什么差别,几可乱真。这些成本只有几毛钱的“产品”流入中东、非洲等国际市场后,往往能卖上百元,中间的差价达到上千倍。民警通过进一步深挖发现,陆某在这条黑色产业链里扮演的只是初级角色,其获利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暴利都流向了“代理商”。
      这条利益链的上游“代理商”是谁?这个人,即使是陆某自己也说不清楚。警方通过仔细搜证,在一张被揉皱的快递单上看到收件人一栏写着“lisa”,随后这个Lisa慢慢浮出了水面。
      李小云,义乌一名小有名气的千万富婆,从事美容药品出口贸易多年。她就是陆某夫妇口中的“代理商lisa”,数量巨大的假冒美容药品正是通过她流向国际市场。
      据办案民警透露,李小云的操作手法十分老道,她单线联系陆某下订单,且从来不说收货的具体地址,只告诉陆某一个电话号码。物流公司须先联系到李小云,再由李小云指派接货小弟前去提货,最后送到港口与正常货物一起“拼柜”出境,销往中东和非洲国家。对外,李小云也从不以真名示人,外界只知道有一个从事美容药品生意的“Lisa”。
      目前,涉案的李小云、其妹妹、妹夫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宁波人陈某都被警方抓获归案。
    包装“土鳖”变“海归”
      侦办制售假药、伪劣商品案件,最重要的是要摧毁整个制假售假网络,特别是要将假冒伪劣商品的原料、包装来源连根拔起,否则残留的“枝蔓”仍会结网长大,继续荼毒社会。
      根据查获的寄送样品快递单,办案民警顺藤摸瓜找到了江苏人朱某,正是他操纵着这条制售假冒美容产品产业链的产品包装。“朱某的‘业务范围’颇为广泛,牙膏、药膏、洗发水等,几乎所有日常生活中涉及美容产品的包装,他都能提供,上海、义乌、温州等地都有其客户。”办案民警说,正是他的存在,这些从地下工厂里走出的“土鳖”才能摇身一变成为价格不菲的“海归”。
      每天早上,朱某从无锡赶往50公里外的常州市武进区,工厂就藏在其中一个小村庄里。谨慎的朱某从不与常州当地人接触。
      2月4日凌晨,经过1个多小时的秘密跟踪,民警终于找到了这座工厂,并抓获了朱某。
      随后,在位于200公里外的上海长江大坝边上,民警在一块渺无人烟的荒地里找到了本案另一个包装供应窝点——嫌疑人顾某的涉假包装工厂。
      至此,这起涉及全国5个省(市)、涉案金额达上千万元的生产销售假药、伪劣商品特大案彻底告破,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
    刘凯 方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