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若不存乡愁何处寻
——《人民日报》近日载文说,古村保护危机与生机并存:有的山水环抱、重焕活力,也有的门庭冷落、坍塌颓败;一些地方,村民自发性的抢救保护让人心生敬意,但一些“建设性破坏”“规划性破坏”也触目惊心。保护传统村落,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因此,需要直面一些“难两全”的问题。
古村落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有“纠结”。缺少资金是头号难题,搞旅游开发是普遍思路。然而,并非所有古村落都适合发展旅游业,有的古村也曾试图靠发展旅游来募集保护资金,却因游客不至半途而废。适度开发也不是易事,一些古村落成为旅游景点之后,往往有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偏离了保护宗旨。
古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环境的诉求在“较劲”。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大多数老房子采光、通风、排污、修缮等“先天不足”,而被划入保护范围的老房子,村民往往住不惯、修不起、拆不得。但他们有过上更好生活的权利,无视这个合理需求,保护无从谈起。
有时,还要在“见物”与“见人”之间取舍。没有人住、缺少人气的古村,圈起来保护也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博物馆,难逃衰败的命运。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外在的“筋骨肉”,更重要的是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记得住乡愁”,是关系一代人精神家园的时代命题。倘若古村落最终沦为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人们又将何处觅乡愁?
农民创业存多重薄弱环节
——《经济参考报》载文说,山西省左权县既是国家贫困县,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该县麻田村村民张世光为融资建大棚,往返北京20余趟,先后被两家“骗子公司”骗去约40万元,讨要无果后,酿成惨剧。近日,张世光在京融资受骗后杀人一案,在革命老区引发强烈关注。在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背景下,融资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
文章说,张世光融资被骗一案中,不法分子屡屡得逞,凸显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农民贷款难、融资难,以及受害农民防范意识较弱等三大漏洞。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呼吁,尽快补强防骗薄弱环节,加大对融资诈骗的专项打击力度。
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涉及投融资业务公司的监管力度,及时甄别、查处“骗子公司”。
二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不少群众认为,目前农村的贷款政策仍存在“助富不扶贫”的政策门槛,希望有关部门在降低贷款门槛的同时,给予贷款农民必要的监管与指导。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的防骗意识和能力,引导农民健康有序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