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三个注重”做好历史文化村落规划设计

  □严杰
  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此举对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课题、拓展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工作调研和思考,从规划思路、设计理念、价值挖掘等方面,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工作梳理了“三个注重”,旨在对新一轮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有所裨益。
规划思路上,注重“三个基点”
  一是注重准确定位。首先,围绕“历史文化村落”这个对象定位。什么是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村落是指有保存丰富文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山水格局和空间形态保持较好,表现地域生活方式的特定区域较为完整,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村庄,主要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其次,针对“保护利用”定位。规划编制机构和相关部门对所规划编制的村落,要吃透“历史”、体现“历史”,挖掘“文化”、表现“文化”,抓住“村落”、做好“村落”。不可无视“历史”、忽视“文化”、轻视“村落”。防止把历史文化村落单纯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如果仅仅按照旅游带动发展的思路,将来只会多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景点,而少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村落,这就背离了“保护利用”目的,偏离了规划方向。
  二是注重鲜明主题。按照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三种类型和不同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功能区分、业态培育和发展态势等确定主题,并高度概括提炼“主题词”。当前,历史文化村落规划设计存在的局限性之一就是主题不突出、个性不鲜明、品牌不响亮,甚至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就是规划设计者没有“深”下去,缺乏对所规划村落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村落的深厚情感、对主题的深耕创意。历史文化村落的主题定位决定着其资源、形象、项目、旅游产品等内容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更多时候,是对一座村落所拥有的特色资源的定义和传播,也是村落整体大策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主题定位应具备唯一性、传播性、相融性。唯一性的实质是使“此”村落与“彼”村落严格区分开;传播性,就是在受众心中占领独特的位置,使受众记住这个村落,且主题词能琅琅上口、口口相传,声名远播;相融性是指挖掘最具代表性、最具优势性、最具独特性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与带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整体发展相融合。
  三是注重彰显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各具特色。我省成百上千座古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而每部典籍都蕴藏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载着不同的民间人文故事,演绎着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镌刻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符号,也传承着不同的民族宗族基因。规划设计者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村落的个性特色,努力彰显其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建筑特色、业态特色、自然特色和景观特色。特在哪里?这是规划设计者最需接地气、用力气之处。如在“色”字上做文章,体现“古色”,以历史的眼光体现古韵遗风;体现“本色”,以区域的站位展现本土风貌;体现“土色”,以农耕的情结再现田园记忆;体现“原色”,以人文的理性表现民俗风情;体现“绿色”,以生态的理念尽现天人合一;体现“新色”,以发展的视野呈现勃勃生机;体现“绝色”,以提升的手笔显现精品名村。
设计理念上,注重“三个文化”
  一是注重文化体现。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形态。就一个村落而言,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落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家族兴盛与式微的记载、祖传的族规遗训,其文化基因具有民族性、宗族性甚至家族性。正是不同的文化传统雕琢了不同样式的历史文化村落,使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历史文化奇观。所以,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特点,注入该村落正宗的文化“基因”,使每一种村落文化都能够有经典的样板得以正传保护。
  二是注重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凝聚起人们对历史文化村落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是历史文化村落的基本要素。完整的文化符号包括静态文化符号和动态文化符号,静态文化符号应包括民宅建筑、桥梁、村门、村墙、巷门、庙宇、祠堂、文塔、更楼、街道、古树、亭台楼阁、古戏台、碑廊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文化符号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以及民间神话、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歌谣、民间艺术、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设计者要强化对文化符号的尊重,深化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优化对文化符号的设计,做到原汁原味、应有尽有、不偏不漏、精细精致。
  三是注重文化传统。首先,延续传统居住功能。古民居人去屋空,古村落尘烟不再,村落认同感就会丧失。因此,规划设计要依照“功能延续性”原则,延续村落持续近千年的传统居住功能。把保护传统民居风貌与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寻找既“利于保护”又“方便生活”的平衡点,让居民既感受到祖传亲缘,又享受现代文明。其次,延续村庄肌里。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在规划设计历史文化村落时,要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村落肌理的街巷、道路、水系、林田等主要脉络和宅院、桥洞、塔楼、碑牌建筑等主要细胞,尽最大努力保留原位原状原貌,力求保持原有肌理特有的布局形态。再次,延续乡风民俗。历史文化村落的规划设计者要深入乡间了解乡风,体察民俗,让这些淳朴馨香的民间文化渗透在规划设计文本的字里行间,设计开发出能够延续的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依托。历史文化村落乡风包括一方地域的婚嫁、祭典、节庆、饮食、风物、戏曲、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等多样的乡风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民俗来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植根于民间的乡土乡情,传承于民心的灵感灵魂,是弥足珍贵的文化产品。
尊重资源上,注重“三个价值”
  一是注重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村落对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价值大有裨益。规划设计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当作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着力发掘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价值,让人们在历史文化村落中能感知、触摸、解读、品味到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生命感悟、族群标识、人文精神、宗教哲学、聪灵巧慧、人格修养、礼乐仁政、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注重民居建筑价值。从哲学看,中国传统民居的哲理观、宗法观、环境观、思维观等,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明智慧。中国传统民居彰显了轴线对称、“礼制秩序”的秩序美,因地制宜、自然天成的和谐美,节奏丰富、错落有致的韵律美。从科学看,民居建筑力求背山面、负阴抱阳、利用空间、采光换气,因地制宜、相地构屋、就地取材、合理用材的营造方法,包含了科学的建造理念和朴素的生态意识。
  三是注重景观旅游价值。从观赏价值看,历史文化村落基本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在其周边,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优美宜人。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从体验价值看,到历史文化村落旅游,是为了体验先辈创造遗留下来的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乡愁记忆,让游客置身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风光中,给游客以新奇、震撼、怀旧、悠闲的生活体验。从教育价值看,历史文化村落以文化性旅游占主导地位,其动机是为满足传承文化、增长见识、接受熏陶、扩大视野、汲取营养等求知欲望。从经济价值看,历史文化村落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人参观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利于农村实现非农就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作者系省农办副主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