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这名词首创于上海的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川沙镇)江镇公社。当地有这么首儿歌:“赤脚医生好阿姨,一顶草帽两腿泥;放下药箱就种地,贫下中农欢迎伊。”
1967年12月,“赤脚医生”从民间登上川沙卫生部门的一个文件。首次公开亮相是翌年《文汇报》所发的《关于上海郊县“赤脚医生”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开篇第一句就是:“‘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1968年第3期《红旗》杂志转载此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9月14日,《人民日报》又予转载。9月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赤脚医生”由此走向全国、传向世界。
“六二六”催开向阳花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崔嵬导演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红雨》主题歌,演唱者郭兰英。而催开“赤脚医生”这朵向阳花的,正是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
毛泽东一直关心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他们的医疗卫生。1958年6月30日,读了江西余江消灭血吸虫病新闻的他,居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听卫生部汇报时得知:城市医疗费占总医疗经费的75%,农村只有25%。毛泽东认为卫生在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上出现严重偏差,他强调:“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卫生部把这一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1965年8月20日,上海市卫生局召开大会传达“六二六指示”,宣布每年组织千名医务人员下乡,县医院则抽调三分之一人员轮流下去。8月26日,上海第一所培养农村医生、学制3年的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在嘉定马陆开学。12月,川沙县卫生局开办半农半医卫生学校。在人口2.8万多的江镇公社,这个因清代江姓在此建市而得名的地方(今因建浦东国际机场已与施湾并为浦东新区机场镇),也在12月借农业中学举办全住宿的农村卫生员培训,由21个大队推选28名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女,平均年龄23岁;文化程度多在高小以上,有的只读过三年书。其中有来自大沟大队的中共预备党员、21岁团支部书记王桂珍,两年后,她成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6年3月,王桂珍等人结业回队。他们“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赤脚行医”。川沙县《关于巩固、提高大队卫生员(半农半医)的试行办法》规定:“赤脚医生”每年参加劳动120到140天,平时在大队办公室设诊或到田间巡回医疗。
一根银针治百病
培训时,王桂珍是班里学得最好的。在短短4个月里掌握医学院学生几年所学,这对只有小学程度的她困难很大:“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12点。没看懂就问旁边的那个赤脚医生。”
刚回来时,人们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说人家好几年培养一个医生,这黄毛丫头学4个月就能当医生?茅草屋里能飞出金凤凰?王桂珍决心用实际行动回答。她苦练针灸,先在纸上练,再在自己身上扎。一根长针扎进肉,快速旋转进针,体会麻、沉、胀感觉,摸索最佳位置。
一天,有牙痛病人要针灸。可面对初出茅庐的王桂珍,心里不免七上八下。王桂珍就先扎自己演示,再给他扎。病人说真好,不痛了。
在村边空地,王桂珍他们种了100多种中草药,有能治拉肚子的马齿苋等;还专建了土药房,一排排木架上放着一个个贴着药名的装草药钵头,让大家少花钱也能治好病。
“赤脚”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不断的实践使王桂珍和伙伴们的医疗技术有了提高,能用近100种药,掌握100多个针灸穴位,会医治近100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及麻疹、肺炎和胸膜炎等农村常见重病,同时,还做好农村粪水管理、饮用水消毒和预防流行病等公共卫生工作。1966年流脑、乙脑流行时,当地发病200例,到1968年几乎为零。在当时,“赤脚医生”确实改变了农村的缺医少药状况,缓解了城市的压力,造福了千万农民。
随着相关文章在《红旗》、《人民日报》转载,特别是因为毛泽东的批示,王桂珍出名了,成为当时中国150万“赤脚医生”的代表,全国各地到江镇参观者,有时一天多达2000多人。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6年,国内外参观者有7.6万多人次。
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采访了王桂珍,还到她家吃了饭。1974年,王桂珍参加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发言15分钟。在那份外交部审过的稿子里,介绍了中国赤脚医生的培训、看病,在农村的作用等。王桂珍说:“讲好之后,外国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纷纷来跟我握手,都说中国‘赤脚医生’好,都要走中国‘赤脚医生’的道路。”向世界介绍“赤脚医生”的还有她的老师黄钰祥,那是在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上。
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它是当时国力有限和农民收入水平低等情况下,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及保障农民健康的法宝。
1979年后,人民公社解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医疗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持。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仅剩4.8%。农民因病致穷,因无法承受医疗负担而小病忍大病拖。为此,1990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向国务院递交 《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请示》,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国务院要求各地执行,由此开启农村合作医疗的新一轮改革。
(摘自《解放日报》 袁念琪/文 201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