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和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来说,仅仅提供初级农产品是不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对其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它的产业链,提高它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像旅游业、农家乐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陈锡文举了乡村旅游业的例子。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全国有200万个农家乐,10万个以上的特色村、镇。去年到农村进行乡村游的游客数量是12亿人次,给农民提供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人们不仅在乡村吃、住,消费农产品,而且还会带走一些加工制成品。
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拿水果来举例说明农产品的增值过程。比如一斤苹果在果园收是2块钱,经过加工厂简单包装、分级之后的价格大概是2块6左右,到市场上售价大概是8-10块钱。他说,靠种植环节挣的钱是很少的,而三产的利润空间很大,要想依靠农业挣钱,一定要把从种植到餐桌的全链条做起来。
“一二三产业怎样实现连结?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说:“拿北京大兴的西瓜产业来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适合城市居民食用、采摘的各种西瓜,让西瓜园变成一个可以喝茶、休闲、娱乐的地方。”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认为,要想一二三产很好地融合发展,把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结合之后,还要有非农建设指标、资金支持等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政策配套。各种资源有效配置结合,然后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无论哪种实现形式,核心是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张晓山认为,怎样使初级农产品生产者能够进入到二三产业领域,分享初级农产品加工增值的那一部分收益是个问题。一二三产融合的核心是怎样使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能够能动地参与到二三产业的增值分配过程当中。怎样参与?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包括培育合作共赢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能够以参股等方式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等。
(摘自《农民日报》 崔丽郭少雅/文 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