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呼唤切实转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既有很大成绩,也有不少忧患。我们过去以单纯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比较大的危害,也对农业自身发展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制约。”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等问题突出。化肥、农药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70%。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表示,一方面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治土治水力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严格管制滥用乱用农业投入品,净化、修复农产品产地环境。
土地流转严防“非粮化”“非农化”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说:“由于政府多年未对农民承包的土地权限、承包人进行调整,一些已经死亡人口或嫁外村的女性所承包的土地仍在原承包人名下;而新增人口(新生儿、外村嫁过来的女性)不能得到相应的承包土地,这在全国是个普遍问题,影响了将近10%农村人口,影响了一部分农民积极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2014年以来,我国围绕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唤醒“沉睡的农村土地资源”,部署了多项改革举措和试点,包括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试点,特别是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后必须加快确权颁证工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制度建设,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用途管制,防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并加快配套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改变土地权利二元格局,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同地、同价、同权’,防止土地‘剪刀差’在城镇化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加剧贫富差距。”宋丰强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