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泉市道太乡李村一处溪水潺潺的深山岙里,50岁的张水生以仅有的右手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石蛙王国:大大小小的石蛙、蝌蚪不计其数,其中光是3年生以上、重达三四两的大石蛙就有5000多只。
“天气回暖,石蛙将结束冬眠,吃的虫多了,长得就快了。瞧,没过几天工夫,这一池的小蝌蚪都长出脚了。”在张水生精心创建的石蛙基地,他边说边轻轻掀开水池上的大石板,一只只石蛙受惊后纷纷跳跃而出,惊起了串串水花。“天冷,他们窝成一团取暖呢!”望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他的眼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张水生是道太乡西坑下村人。20多年前,他在山上干活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左臂截肢落下三级残疾。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坚强地应对命运的挑战,种田,砍柴,做木头生意,以一只手撑起了幸福的小家。随着几个女儿陆续出嫁,儿子也成了家,迈向“知天命之年”的张水生本可以安心养老,但他却萌生了养殖石蛙致富的新念头。
到遂昌考察学习,建基地,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引进种蛙、小石蛙,张水生忙得不亦乐乎。除了照顾患有严重颈椎病的妻子林丽菊外,张水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石蛙养殖上。每天早早起床,查看石蛙、蝌蚪长势,喂食,按计划清洗、消毒水池,从不言累。为了让石蛙吃得更营养,他还拜师学会了黄粉虫养殖。
每年的4月至9月是石蛙的产卵期,张水生每天蹲在水池边取卵孵化。健全人双手配合,一手铲卵一手捞,轻松简单。张水生只有一只手,一天捞下来,经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一只母蛙每年产卵两次,每次有500多只卵。养护得好,一个星期左右就孵化出来了。”张水生说,记得第一次孵出小蝌蚪时,他激动得把全家人都叫来观看。春夏之交,劳累了一天的张水生静静地躺在管理房里,听着群蛙齐鸣,总感觉那是世界上最动人的音乐。
然而,创业的历程从来就充满曲折,张水生的石蛙养殖之路也是如此。2014年夏天,刚孵化不久的小蝌蚪突然成批死掉,张水生心疼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他赶紧上网查资料,虚心请教同行、专家,发现原来是高温惹的祸——石蛙喜阴,小蝌蚪们实在受不了酷热的天气,中暑了。查找到原因后,张水生迅速改进养殖方式,高温时坚决放弃孵卵,努力提高蝌蚪的成活率。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张水生的养殖技术得到了提升,一群又一群的小蝌蚪陆续孵化出来,长出脚,褪去尾巴,变成了健康活泼的小石蛙。笔者看到,小石蛙、蝌蚪按孵化期不同被分批饲养在约三四平方米的小池,池中悬置一两块大石板,放长流水。两年以上生的大石蛙们则享受“豪华房”待遇,中间是石板覆盖的清水池,四面还有宽敞的小广场,方便石蛙运动、取食、产卵等。
据张水生介绍,小蝌蚪爱吃蛋黄,石蛙最喜欢的食物是黄粉虫。但虫子一定要活的,需撒在干燥的地上,石蛙们会自行取食。“我喂食的时间比较固定,有时因别的事耽搁了晚一点去,他们会早早地待在岸边等候。”在张水生的眼里,养殖石蛙变成了一桩趣事。
5000多只大石蛙已成熟可售,虽然养殖技术日趋提升,如何开拓石蛙销售渠道,却让一直在深山里谋生的张水生犯了难。如果您需要购买石蛙,或愿意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农民,不妨跟本报联系或跟他本人联系。 王苏珍 徐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