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谷物供求简报》,将2014年世界谷物产量估值提高至25.32亿吨,较2013年增长700万吨,这是粮食产量估值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纪录。由于全球谷物供应不断增加,国际粮价已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
理论上讲,世界粮食整体供大于求,由此带来粮价走低,将对粮食进口国形成利好,有助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但考虑到美元走强、缺粮国的财力限制以及地区不平衡等因素,粮价下跌不能简单等同于粮食安全,特别要防范粮价走低可能导致的未来粮农减产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至少还有38个国家仍处于缺粮的境地,其中非洲国家有29个。国际粮价持续下跌,但非洲的粮食安全形势并未好转,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未来还可能打压粮食生产,造成粮食产量下滑。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风险,随之可能出现的是,农业生产者会因为赚不到钱而减产,同时政府也可能因为库存过剩导致仓储成本上升,进而主动对农业生产规模加以控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将因此遭受致命打击,大企业则会依靠雄厚资金而趁此机会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导致粮食供应渠道收窄。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显示,虽然经历了连续3年的下滑,但目前该指数仍是2003年的两倍有余。“相较于国际粮价的走势,如何保持生产渠道的多样性,进而保证粮食市场稳定运行,是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韩秉宸/文2015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