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报告三大指数显示:2013年,“医疗保障发展指数”从上年的62.7分升至63.5分,是唯一及格的;“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略有提高,但仍未达及格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不及格,且得分比上年进一步降低。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从人口老龄化、老年赡养比、养老保障、老龄产业、老龄人口红利等5方面来评价中国的老龄社会状况和发展战略。其分值下降,拖后腿的正是“老年赡养比”这个项目。
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升到9.7%;老年人口赡养比(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3.1%。而如果按实际赡养比测算,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在2010年之前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赡养比约为5:1),即5个纳税(费)的劳动人口供养1个老年人;可能在2020年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赡养比约为2.5:1),即2.5个纳税(费)的劳动人口供养1个老年人。
杨燕绥强调,目前,中国存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难题: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因此,部分早退休领取最低养老金的老年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后,将因无力购买护理服务而陷入“银发贫困状态”。杨燕绥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需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50岁—64岁)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龄人口消费和购买力。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姚冬琴/文 201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