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陈斌:一路“不安分”创业“出名堂”

  16岁外出打工,22岁自办企业,再到如今开建精品农业园。25年间,陈斌从打工者成为企业主,再“变身”农场主,一直走着一条“不安分”的路。“每两行香榧树间种上一行茶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冬日早上,西白山麓还是十分静谧。然而,对山地主人陈斌而言,眼下却是整修这片香榧基地的好时机。
  今年41岁的陈斌是嵊州市石璜镇雅宅村人。16岁那年,家庭遭遇变故,他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南下广东,在一家织带厂打工。6年时间,陈斌学到了织带技术和经营理念。1996年,22岁的他返乡办起织带厂,很快掘到了人生“笫一桶金”。10多年下来,陈斌的织带厂规模渐渐扩大,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左右。
  多年的商场历练,陈斌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他说,人任何时候都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在身处顺境时。
  2012年,经过一番考察,陈斌锁定了一个农业项目——香榧种植。看好这个项目后,他先后承包了西白山上200多亩荒地,开始种植香榧,并不断地把织带厂的利润投入到香榧基地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他种植的7000棵榧苗,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更让陈斌高兴的是,首批栽下的榧树已长到一米多高,并开始挂果。
  丰收是喜悦的,但过程是艰辛的,回忆起这两年的点滴,陈斌历历在目。
  刚开始,陈斌以为承包山地搞种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后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既要学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又常常要跑外地去学习香榧种植技术。更让陈斌烦心的是,他承包的荒山只有一条崎岖小路,要把几十吨肥料送上山,是一个大难题。首批种下的1100棵榧苗以及所有肥料的运输全靠两匹骡子,当时,为把20多吨肥料运上山,骡子都累晕了。这让陈斌意识到,要打造标准化榧树基地,就必须建起一条通往基地的盘山公路。但基地周围是长乐镇水口村的白茶园,为拿到筑路的土地,那段时间,陈斌天天跑到水口村民家里协商,最终获得了他们的同意,将一条通往山上的长6公里、宽3.5米的简易盘山公路打通了。路修好了,香榧基地也逐年扩展。
  在陈斌的坚持下,原先反对他搞农业的妻子邢小燕也改变了态度。邢小燕说,当时反对他种香榧,一是辛苦,二是陌生,毕竟隔行如隔山。但这两年下来,她也看到了希望,“我们的苗木管理得很不错,每到山上一趟,心里就多一点欣喜。”
  如今,陈斌的香榧基地扩展到200多亩,香榧也开始有了收入。同时,他还培育了2万多棵香榧苗,准备在东阳再建一个香榧基地。当然,这个“不安分”的农场主,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打算再开个休闲山庄,并打出品牌,发展精品农业园。 沈荣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