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应友斌:东海“寻鲜人”

  •   1月26日夜,雾色深浓。
      霓虹灯开始亮起来,台州椒江码头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白衬衫、旧西服,应友斌匆匆赶往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在那里,聚集着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商小贩,他们趁着夜色寻鲜问珍,搜罗最原汁原味的东海味道。偌大的市场里,大大小小的货物架子在吆喝声中一字排开,料峭的海风吹过,空气里满是浓烈的鱼腥味。
      应友斌是温岭人,他的店铺坐落在市场的西南边,主营干冻原味海鲜,店铺不大,生意很红火。暖黄色的灯光下,店铺的招牌刻着时间的印记。应友斌告诉笔者,他是第一批进驻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商贩之一。
    高品质水产吸引四方客
      星光闪烁,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在夜幕中苏醒,数以百计的灯光驱赶夜色,各色各样的海鲜摞成小筐。在小商小贩们涌入市场之前,应友斌得先去冷冻库里查货,以确保货物数量,让晚上的交易顺利进行。
      冷冻库温度维持在零下18℃左右,门口开一个小窗,供货物进出。应友斌披上臃肿的军大衣,冷冻库的寒冷还是让他打了一个寒噤。
      仓库里,带鱼、黄姑鱼、墨鱼等冻品,按照品种和规格不同,排列有序。应友斌说,每年9月15日之后,工人们就等在码头,鲜活的海鲜刚上岸就被打入“冷宫”,方能紧紧地锁住原始的鲜味。
      海鲜速冻,同样讲究技术。“冰冻时,冷库内的温度要骤降到零下30℃,海鲜的中心温度降到零下18℃最佳。”应友斌说,打个比方,鱼的表面温度达到零下,可里层的鱼肉和骨骼的温度仍在零上,鱼没冻透,鲜味就锁不住。
      “我们的海鲜速冻时不泡水,不加冰,通常要二次降温速冻方能出库。虽说冰冻加工的成本上去了,但质量也保住了。”走出冷冻库,应友斌随手拿起一块饼干嚼着。“今天刚从青岛看货回来,一下火车,直奔市场,还没赶得及吃饭。”他笑笑说,生意忙起来总是顾不上吃饭。
      夜色渐浓,码头边的温度越来越低,应友斌的生意越来越好,顾客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的方言。“老应,给我打包15公斤虾仁、10公斤带鱼、10公斤雅片鱼头、3箱墨鱼,上回的小鲳鱼特别新鲜,这次再加两箱。”说话的是老陈,他在温州瑞安经营一家饭店,隔三差五会来一趟椒江,采购海鲜。
      照着采购单,应友斌和几个工人忙碌开来。“这年头,顾客都懂行,食材稍有一点不新鲜,就会被投诉。”老陈紧了紧身上的大棉衣说,温州的海鲜很多,但没这里新鲜、便宜。“只要能留得住顾客,开个把小时夜车来采购也是值得的。”
      说话间,应友斌将一箱箱披着寒霜的干冻海鲜搬到老陈面前,用小刀划开口子,取出样品验货。
      老陈和海鲜打了近十年的交道,他对样品进行一番“望闻问切”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笔者疑惑的表情,他解释说,“这虾仁大小均匀,白中透红,带着血丝,是不泡水的活虾速冻而成,口感更脆嫩。”
      应友斌一边记录,一边结账。常年和海水、冰块打交道,他的手掌粗糙而干裂,但正是这双手,撑起来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
    一个关于世博会供应商的故事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应友斌所有的产品,都打上了“上海世博会供应商”的字样。
      面对笔者的疑问,应友斌将这一故事娓娓道来。
      事情还得从5年前说起。2010年,应友斌无意中得知,世博会供应公司——上海某家大型超市正在找东海优质的水产品。“要想成为世博会的海鲜供应商,门槛可不低,新鲜、免洗、安全等等缺一不可。”当年,应友斌在同行内小有名气,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如果对方能看到我的海鲜,我就有希望。”
      当年4月,机会来了,来台州挑选海产品的团队接待了应友斌,并细细地看了遍应友斌的海产品。
      此后一个月,消息石沉大海。应友斌有些忐忑,多次发短信询问结果,但都未得到答复。“在很多人看来,小企业给世博会供货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件事上,家里人都投了反对票。”正当应友斌沮丧时,上海来了消息,让他带着产品去上海。应友斌赶紧备好货物,连夜驱车送到上海。第二天,他的产品获准世博会水产品生产供货资格。“我这人就有这么一股倔劲,台州有那么新鲜的带鱼、黄鱼、鲳鱼、对虾,价格又低,质量又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都不愿放弃。”
    高档酒店卖不动,小摊小贩成主顾
      23时,商贩们陆续散去。
      应友斌坐下来,喝上了当晚的第一口热水。他估摸着算了算说,“晚上来采购的,80%是小商小贩,20%是饭店的采购员。”
      在几年前,这两个数据可能要掉个位置。这两年,台州的水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政府企事业单位减少采购,大型酒店减少进货,高档水产品卖不动了,价格一落千丈。
      应友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红膏蟹为例,3年前每公斤的价格在200元-24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仅有60元-80元一公斤,足足降了六七成。渐渐地,一些海鲜大礼包公司陆续倒闭,更多的水产公司举步维艰。
      逆境突围,应友斌有了新想法。“高档酒店卖不动,就卖给小摊小贩,再通过他们进入寻常百姓的家里。”应友斌说,目前,销售给小吃店、烧烤店、中低档酒店的水产品份额早已超过了高档酒店。
    电商突围,尝试O2O销售
      时钟拨到零点,渐渐安静下来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只剩下海风的声音。
      应友斌坐下来开始盘账,4个小时,店铺的销售额近6万元。“这还不包括手机微信里接的订单。”应友斌打开手机微信,有近20条未读信息。“我把产品发到朋友圈,一些朋友通过网络下单,生意不错。”
      在尝试了微信营销等简单的网络销售后,应友斌发现,未来发展电子商务潜力巨大,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恰巧,浙江玉麟农产品有限公司正在尝试O2O电子商务模式,通过网络将台州的“拳头”农产品销往各地。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协议。
      凌晨12点半,应友斌驱车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妻子在副驾驶座上打起盹来。“马上年关了,生意要更忙了。”他自言自语地说。 陈珍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