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马铃薯将成为第四大主粮

  □本报记者 徐琳
  马铃薯是粮还是菜?或者仅仅是休闲食品?这个问题在1月6日北京召开的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得到了答案:马铃薯有望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
  浙江是第二大缺粮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马铃薯作为一种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粮菜饲兼用的经济作物和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省,马铃薯是一种传统粮食作物,它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全部七大类营养物质。而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效果好,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替代作物,适应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我省旱地、海涂、冬闲田等相对较多,适宜种植旱粮作物,而且,农民有种植旱粮的传统。据测算,我省鲜马铃薯平均亩产近1500公斤、最高达3221公斤,一般春、秋马铃薯的亩产值普遍在1000元以上,设施马铃薯亩产值能超过5000元。这些年,随着消费者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知的不断加深,顺应城乡居民吃饱、吃好、吃健康的新需求,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我省对旱粮发展的政策支持,也推动了马铃薯的主粮化发展。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将旱粮生产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据了解,春马铃薯是我省马铃薯发展最有潜力的一季作物,可盘活冬闲田,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浙江的春马铃薯在5月份收获上市,而此时适逢我国南方马铃薯落市,北方马铃薯因长时间贮藏发芽影响食用的短暂“淡季”,春马铃薯可以维持稳定的价格和销量。
  记者从省种植业局了解到,2014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主要得益于旱粮的扩种。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近100万亩。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春马铃薯、秋马铃薯、冬播设施马铃薯的一年多季种植模式,以及“浙中南早熟鲜销区”和“浙东加工订单区”两大优势区域,成立了多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有关部门开展的冬种意向调查,2015年我省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5%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