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首份《中国奶业白皮书》发布

现行奶业国标亟待重新修订

  近日,由中荷专家共同编写的首份《中国奶业白皮书》发布,鉴于我国生乳品质已大幅提高,而我国现行生乳国标已落后,中外专家建议对国标中生乳乳蛋白、细菌总数等指标重新修订。
  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生乳质量水平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前有了大幅提高。三聚氰胺事件以前,中国规模牧场生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为3.62%和2.94%。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200家示范规模牧场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示范牧场生乳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别达到3.81%和3.13%,细菌总数和体细胞分别为20.8万个/毫升和34.5万个/毫升,比2010年降低了26.5%和5.1%。
  白皮书指出,中国规模牧场生乳乳脂率和乳蛋白率5-6年内分别提高了5.3%和6.5%,带动我国生乳品质的总体上升。
  生乳品质上升,然而,相关国标中的主要指标却已落后。2010年我国通过并颁布的《生乳》(GB19301-2010)标准,在行业和国内媒体曾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争议的核心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标准,则将每毫升生乳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每百克下调至2.8克。为此,有不少专家认为,新标准中生乳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乳业专家、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该标准早就该重新修订,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乳企也都制定了严于国标的企标,但是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还在,另一方面我国原料奶标准低,消费者的信心还是很难恢复,宁可选择进口产品。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从设备到加工、从管理到原料奶,水平都大大提高,企业都在自建牧场。适当提高国家标准,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消费者的需要。
(摘自《京华时报》 胡笑红 贾婷/文 2014年12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