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正面临日趋板结、可耕性变差的问题。原来有一米厚土层,现在只有40厘米至60厘米,松辽平原上一锹下去见黄土的‘破皮黄’地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近日表示,“要知道,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市场的“大粮仓”和“稳压器”作用日益凸显。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这里的粮食生产:在生产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难抗大灾,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连年下降;在体制层面,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支持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风险保障水平低,一些政策掣肘粮食生产;在粮食流通方面,由于国际粮食低价冲击和国内托市市场扭曲,东北粮食价格倒挂,地方存储压力增大,未来通过高粮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日益增大。
今年秋季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辽宁省近三分之一作物受灾或面临绝收,吉林农安、公主岭等10个产粮大县也发生大旱,部分地块绝收。而在去年夏秋季节,东北爆发了特大洪灾,仅黑龙江省就有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频发的自然灾害已对东北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除了防汛抗旱能力不足外,支撑东北粮食连年丰收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趋势也未停止。陈温福表示,东北地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改变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将会严重威胁粮食稳产高产。生产吉林60%粮食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从建国初期的8%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黑龙江省农村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也在持续下降。
在东北,诸如贷款难、农业保险整体水平不高、农业投入相对乏力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也影响了粮食生产。同时,农技推广机制仍然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大打折扣。
此外,因近年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农民普遍预期未来粮价看涨,但面对国际低粮价冲击和国内供给充足的双重影响,未来通过维持高粮价保护种粮积极性的难度日益增大。中华粮网首席研究员焦善伟说,受国际粮食连续丰收影响,国内粮价在2012年就已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为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及时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和水稻托市收购,保护性的收储价格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浮。
由于托市价格长期高于市场价,粮商普遍空仓观望,粮食源源不断涌入国储库,大大增加了仓储风险。黑龙江省2013至2014粮食生产年度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粮600亿公斤左右,库存接近全省最大储粮能力。吉林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粮食产量要是继续增加,存储压力将更大。
(摘自《经济参考报》 管建涛汪伟 郭翔/文 201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