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元
今年下半年,省农业厅发布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嘉兴得了80.34分,位列全省第二位,可持续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所辖五县两区全部进入前30名。在所有26项评价指标中,嘉兴有12项相对领先,为全省最多。
以统筹引领“三农”,城乡发展相对均衡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是2008年被列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全面开展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嘉兴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6.7%,充分就业村和充分就业社区 达 标 率 分 别 为 96.1%和99.6%。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双双实现并轨。城乡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5%,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验收。2003-2013年间,嘉兴城市化水平由最初的不足40%提高到57.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127元提高到20556元,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11:1缩小至1.90:1,成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级市,并初步建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三农”发展机制。“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位,均衡度全省领先。”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报告中这样写道。去年,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嘉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5年绩效评估报告也表明,嘉兴已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以生态定位功能,农业结构加快调整
“十二五”初期,嘉兴就确立了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通过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这是近年来嘉兴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培育出的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凤桥水蜜桃、姚庄蘑菇、秦山蔬菜、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镇(村)也相继形成。目前,嘉兴的农业产业布局更为科学,结构更合理,功能更明确。2013年,七大主导产业产值19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8%,为全省最高。
嘉兴十分注重新型农作制度的创新推广,以水旱轮作、粮经轮作制度为基础,在全省首创“万元千斤”稳粮增效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9万亩。集农耕体验、采摘品尝、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也快速发展,全市81家乡村休闲游产业基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充分融合。
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决策部署,嘉兴把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和农业水环境治理摆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拆违、减量、转型、提质,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今年6月底,全市生猪存栏156.58万头,比年初减少了132.39万头,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下,养殖企业也走上了“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之路,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同时,大力推进农田肥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商品有机肥应用,全市上半年减少化肥用量1867吨、农药用量34.7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
省环保厅日前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在11个设区市中,嘉兴市被评为“优秀”,这是自2009年我省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以来,嘉兴取得的最好成绩。
以科技带动发展,生产基础不断巩固
嘉兴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狠抓要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截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43个、面积63.77万亩;累计有4个现代农业综合区、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建设面积67.69万亩。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14.47万亩,占基本农田的77.6%。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到83.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6%。设施栽培面积达44.7万亩,居全省第一。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嘉兴的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可谓全国一流,常规稻育种在全国粳稻区保持领先水平,籼稻育种两次突破长江流域纪录,共培育出140多个水稻新种,累计播种面积6亿亩,增产90多亿公斤。育成的“秀水134”、“秀水114”、“嘉禾218”、“嘉33”、“嘉优5号”等水稻主导品种,商品化用种率达到61.9%。2013年,全市农业科技投入达到5261.72万元。
一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更是明确了粮食生产的战略性地位,粮食播种面积连续7年保持稳定,占全省的16.6%,总产量占全省的19%,其中春粮约占全省的一半,成为全省最重的“米袋子”。在挖潜增产方面,嘉兴坚持一手推广优良水稻品种,一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13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亩产444.8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晚稻亩产569公斤,创嘉兴历史纪录。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这正表明了“嘉禾粮仓”地位的重要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连续5年夺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也是对嘉兴粮食工作的肯定。
以创新促进转型,经营体制与时俱进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99.6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1.2%,其中,流转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占72.3%,流转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面积占82.1%,开展粮油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 2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1.5%。承担信息发布、主体引进、洽谈签约等一条龙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县、镇、村全覆盖,近几年通过服务中心流转的面积每年均在85%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到2013年底,全市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181张,发证面积3.7万亩,专项贷款余额超1亿元。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主体组织化。嘉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地市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3.7%。全市粮食生产型、农牧结合型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家庭农场共有87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3家,居全省前列。916家农民合作社中,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分别有3家、104家,通过县级以上规范化认定的占6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2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44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嘉兴深入推进“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合作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嘉兴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地级试点市,以平湖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南湖区、秀洲区和桐乡市也通过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验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嘉兴现代农业的又一张新名片。
作者系嘉兴市农经局局长
农民在平湖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向专家咨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