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湿地保护成浙江生态建设重头戏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记者从12月11日在长兴召开的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现场会上获悉,我省将全面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确保到2017年,全省建立省级以上湿地公园30个、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50个、湿地生态教育基地50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
  我省是全国湿地类型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围绕“两美浙江”建设,湿地保护成了我省生态工作的重头戏,并被列入生态省建设、“五水共治”的考核体系。“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近30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项目。今年,中央财政补助杭州西溪、诸暨白塔湖、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四个湿地公园各200万元,用于湿地能力建设项目。如今,我省的湿地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完善,保护体系不断健全,生态修复不断推进。
  尽管如此,我省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全省1665万亩湿地中,列入保护区和公园区范围仅300多万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会议提出,要在必须确保全省湿地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为此,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将根据湿地调查成果和资源现状,抓紧开展县级湿地保护名录确认公布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申报工作,将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列入保护名录,并进行重点保护。要加快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等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10日下午,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长兴县扬子鳄保护区及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